师:为什么不继续换下去?
生:现在已经是42人了,符合题目的条件。如果继续换下去,人数有多了。 师:还有其它的假设吗? 生:……
师:也可以这样想,一共10只船,先假设有5只大船5只小船。 把5只大船和5只小船的图贴到黑板上。(图略) 师:谁能帮老师讲下去?
生:大船5只小船5只,一共乘坐40人,比实际的42人少了2人,只要把其中的一只小船换成大船就可以多坐2人,也就是42人。
师:还可以怎样假设?
生:可以假设有6只大船和4只小船。
师:可能存在第一次的假设就是正确答案的情况。你真幸运。 生:可以假设9只大船和1只小船。 生:……
师:如果假设有7只大船和5只小船,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题目提供的只有10只船,而你的假设里有12只船,不符合题目的条件。
师:也就是说我们的假设不是任意的,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 师:如果我们的假设不是正确答案,怎么办?
生:如果不是正确答案,要看情况。要是人数多了,就把大船换成小船;要是人数少了,就把小船换成大船。
师:那又怎样知道人数是多了还是少了?
生:先算出假设的人数,再与题目里的42人比较就知道了。 师:也就是说换船的过程也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 师:怎样知道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答案? 生:只要检验一下就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的答案检验一下。(学生进行检验) 师:谁能把自己的检验过程说一下?
生:大船一共乘坐的人数是6乘5得30人,小船一共乘坐的人数是3乘4得12人,30加12得42人,与题目中的条件相符合,所以6只大船和4只小船是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的验算抓住了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共有42人,可是我觉得还缺点什么?
生:我要补充一点,就是还要用6只大船加4只小船得10只船,这样验算才是成功的。
师:非常完整的补充。题目中有两个条件,那我们的验算就要使答案符合每一个条件,而不是1个条件。
三、归纳总结,提炼策略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被我们解决了。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问题的答案的?
生:题目中告诉我们一共租了10只船,我们就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再通过替换,使人数符合正好乘坐42人这个条件。
师:这些方法都贯穿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假设。(教师板书:假设)我们可以先假设一个答案,如果这个答案不符合题中的条件,就要进行——调整,直至得到正确的答案。最后,还要进行——检验,看解决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题意。(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师:你认为在假设时要注意什么?调整和检验呢? 生:假设不是任意的,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
生:调整也要根据条件进行。如果假设的人数多了,就要把大船换成小船;如果假设的人数少了,就要把小船换成大船。
生:检验时要使结果符合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 师:像这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策略——假设。 四、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十七第4题。(略) 2.完成“练一练”第2题。(略) 3.完成“练一练”第1题。(略) 五、全课总结,内化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习了假设的策略。假设的策略一般是先假设,再调整,最后要检验。 师:假设、调整与检验都要注意些什么?
生:假设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调整时要注意与题中的条件比较,检验要使答案符合每一个条件。
生:也可以通过计算使调整一下子就找到正确答案。 ……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学反思
岑溪市第一小学 黄海妮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习得,“不是由外部输入,而是在内部萌生”。策略的学习关键在于“悟”。也就是说对于策略的教学更强调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只有真正地充分地感悟和体验,才能实现对于策略的“悟”和“在内部萌生”。本课,老师带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到归纳总结,较充分地经历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1.重视提前渗透。
假设策略的本质是对于一个新问题通过对其答案进行假设,然后通过调整逐步逼近正确答案,最后把答案给“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体现了一种逐步逼近的思想。也就是对于假设的策略来说,假设只是一个引子,其根本应该是调整,是通过调整来“找”出答案。因此,对于假设策略的体验与感悟应该以调整为重点。而对于调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与生活接触较少,没有什么感性经验,如果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尝试解决,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课对于调整,设置了比较多的渗透,以帮助学生体验调整的策略。一开始,先出示了题目的一部分,让学生感受如果有大船也有小船,则10只船乘坐人数的不确定。接着通过几个问题“为什么人数不确定”“10只船可能乘坐多少人”“人数会一直多下去或一直少下去吗”让学生感受到人数的增减与大船、小船只数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也就为后面的假设与调整做了有力的铺垫,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2.强调过程体验。
对策略的体验要经历过程,只有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丰富深刻。本课,在提出问题后,先是让学生自主解决,然后重点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考过程。或是从都是大船想起,或是从都是小船想起,或是从一部是大船一部分是小船想起,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想起,都让学生充分展示调整的过程。重点让学生结合直观图感受为什么要把大船换成小船,为什么要把小船换成大船,以及因为“换”带来的人数的变化等。充分展开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到调整的目标,调整的方向,调整的意义,进而形成策略。
3.及时归纳提炼。
虽然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建立策略模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当学生经历了铺垫渗透,探索感悟两个环节后,对假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就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炼。重点让学生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假设策略的基本结构,就是假设→调整→检验;二是运用假设策略的注意事项,就是无论是假设、调整还是检验,都要符合题目中的条件。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
虽然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假设策略的运用方法,能够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但这并不一定就代表着学生都真正掌握了假设策略的精髓。假设策略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不仅仅是“鸡兔同笼”类的问题,而教材中提供的练习几乎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类似的问题,学生就算不甚理解也可以依样画葫芦,如果实际问题存在的情境稍微复杂一些,学生是否还能够选择假设的策略并正确运用?学生是否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正确运用假设的策略?学生是否能主动地自觉地使用假设的策略?这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策略的教学关键在“悟”,既要在操作层面上“悟”,也要在思想层面上“悟”;既要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策略的意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评课
陈燕琦
今天,我评的是黄海妮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一课,本课是苏教六下的内容,教学重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份数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难点是:能根据题目的特征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