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前五章知识点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含义: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传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求得无产阶级解放,并指导人们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建设社会主义而提出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实践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理论品质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工业革命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内在矛盾的显现(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P7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
1
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第一节
1.哲学定义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对立统一。 第二、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指导和基础的对立统一。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2. P29全部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28
(1)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不同派别:
第一问题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第二问题划分了: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客观唯心论(客观精神)例“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
★3.在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观点 P29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 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4.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P30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其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客观实在性:①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③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3)物质定义: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 (4) P3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P31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2
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P32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 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3)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静止运动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绝对运动。例:
静者恒静。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例:人连一次都不能跨过一条河流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时间的特点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 (5)社会物质性的表现P33 7.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时间和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三点P36) 5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P39
第二节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P40 2..联系的知识点
含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3.发展的知识点
(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向: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上升的运
3
动
(2)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分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历史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 (3)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4.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对立统一规律为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