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古诗词欣赏模拟荟萃
一、菩 萨 蛮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小山:唐代好女子善画“小山眉”。②叠:皱(眉头)。③金:指“额黄”。④花:簪花。⑤新帖:新鲜的“花样子”,贴于绸帛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⑥罗襦:丝绸短袄。
1.如果为这首词取一个题目,你认为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闺怨 B.梳妆 C.相思 D.送别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全词通过“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照花、镜、面、罗襦”等意象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B.词中“度”生动地描写了如云鬓发披于白净如雪的脸庞的情状,化动为静,富于联想与想象。 C.“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是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写出了女子容颜的美丽动人。
D.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用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二、采 桑 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释】此词是作者在宋神宗熙宁四年退居颍州后所作。 1.下列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上片回忆往事,下片描述现实。
B.上片简洁概括人生复杂曲折的经历,下片融满怀忧愤于豪情之言。 C.上片中的十年是确数,特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
D.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
【解析】 此词开头回忆。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欧阳修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时期,欧阳修曾出守滁州,后来移守杨州,特别是仁宗嘉祐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④
⑤
⑥
①
②
③
A.上片“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
B.下片中“鬓华虽改心无改”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 C.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 D.这首词以情取胜,情感充沛,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婉约派之词风。
【解析】 上片中用“忧患凋零”四字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 “试把金觥”中的“把”字,便显出豪迈的气概。所以本词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三、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一夜雨:一作“一半雨”。③树杪(miǎo):树梢。④橦(tóng)布:用橦木花(木棉)织成的布。⑤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力主兴学,成绩斐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此诗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B.“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
C.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立意重在抒发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宛如置身其间。
B.“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 C.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记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记人。
⑤
④②
③
①
D.全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四、玉 楼 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看,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释】①红酥:指红梅。②酝藉:蕴涵。③道人:词人自称。④闷损:十分烦闷。⑤小酌:随便的饮宴。
1.词中写出红梅含苞欲放,花苞美好的句子是( D ) A.红酥肯放琼苞碎 B.探著南枝开遍未 C.但见包藏无限意
D.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2.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C ) A.词人倾心红梅之神韵。 B.词人闲适惬意,自由快乐。
C.词人倾心红梅之神韵,同时流露出内心深处思乡怀人之情。 D.词人忧愁烦闷,无心赏梅。
五、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B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迟暮萧瑟__,__明朗绚丽__。
六、浣 溪 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③
④
⑤
①
②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奈何春”三个字是全词的词眼,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惆怅之情。
B.首句写游客们驾车驶过那有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营造出一种嘈杂的气氛。 C.“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描写了春物留人,人亦恋春的情景。 D.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
【解析】 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带有彩绘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营造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所以“嘈杂的气氛”是不准确的。
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作者把握了云天阳光、花鸟游丝所蕴含的美的特质,并注入自己心灵喜不自禁的情感,创造出幽美的诗情画意。
B.“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里的“浸”字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
C.“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D.游丝本无情,欧阳修却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有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吸引之意。 【解析】 这首词的结尾用“奈何春”三个字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惆怅之情,表现了作者由欢快到悲凉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词人的情感并非“喜不自禁”。
七、忆江上吴处士
贾 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释】①处士:隐居林泉不仕的人。②蟾蜍:虾蟆。此处是月的代称。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的“蟾蜍亏复圆”句,既表示友人离开已经很长时间了,又暗含怀念之意。
B.颔联写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借以表现友人去后作者寂寞而凄冷的心情。
C.颈联回忆过去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在一个雷雨交加、令人感到一阵寒意的夜晚,两人相聚,欢叙友情。尾联是希望从“海云端”那儿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
②
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