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热血传奇私服学生在积极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一、创造性处理教材,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讲授,多从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多给予机会让学生敢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加减法估算,书中例题呈现的是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我把情境换成了我去商场购物的情境,电饭煲192元;落地扇219元,我提出“老师这两样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同学们估一估、算一算,好吗?”当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喜欢第一种方法就是喜欢第二种方法。这时,平时回答问题比较个性的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前面两种方案估算结果一个是400元,一个是410元,而买这两样东西准确的价钱是411元。老师,如果照这两个估算的结果带钱去购物是买不齐的。我去买过一些东西,如果买的东西是4元6角钱,妈妈就会让我带上5元钱,带的钱总是比买东西的钱多一些才好。我想老师除了买这两样东西外,坐车也要花钱,
因此钱只能多带不能少带。所以,估算时就要把它们看成大一些的几百几十的数,就是把192元看成200元,219元看成220元,200+220=420元,老师你带420元才合理。”从这一个这么有道理的发言,我由衷地说:“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他不仅会估算,还会结合生活情况考虑数学问题,得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结果。”当时,我及时鼓励这位同学了不起的发言,从这发言中,说明了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不拘泥于他人的意见,结合实际,想出一种新的方法,做到既会思考又善于思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的中心点是: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不要给学生加框框,多给予机会学生去发表意见,这样教学才能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回报和乐趣,体现了生活中数学的问题要用理论数学的手段去解决,但是数学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二、在开发应用性习题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家文立芳说过:“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大家知道,感恩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不断荡涤灵魂,同时感恩之心又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与呵护。如我曾听了一节三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展示课,上课李老师精心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练习——小记者活动,就是让学生离开座位到听课老师当
中去采访,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你采访______老师,一天要批改______本作业,一年来,该老师大约要批改_________本作业。当时被采访的是周老师,一天要批改93本,学生当时计算出了一个月来,周老师大约要批改2700本。李老师当时问学生,你觉得周老师要批改这么多作业,你有什么感受?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发言:“觉得老师每天很辛苦,天天为我们的学习过渡操劳。”也有学生说:“每天要批改大量的作业,我们很感谢你们的教诲,我们以后不敢再乱犯错误而让你操心了。”我当时意想不到是,最后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向在座的所有的老师问好:“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可想而知,这完全是来自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当时学生的灵魂得到进一步荡涤,在这个时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定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所在,我们在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在课堂练习设计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教育,无不是一种开展感恩教育的好措施,为我镇全面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了一条很好的例子。
三、在了解数学史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标数学教材中出现了较多的数学史知识,相对来说,以往的数学教材中这类知识是无足轻重甚至是没有的。这种情况就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崭新的课题:数学史教学有什么作用?如何把握数学史知识?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渗透。
1、介绍数学家故事,完善学生的人格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一部数学史是由许许多多伟大的数学家们用他们的心血、甚至用生命编著而成的,数学家们身上的勤奋
好学、严谨治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热爱祖国等许多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丰富得多的人文内涵。
2、通过数学趣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为有趣,课题组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向学生们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执教《年月日》时学生对我的一次提问,在最后的质疑阶段,学生提问:什么是公历、农历?为什么12个月的天数要这样规定呢?我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这些问题,所以就马上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学生也面面相觑,无人发言。此时我灵机一动,再次抛出问题:“这些问题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知道,你们说说看有哪些办法可以知道?”学生回答,可以查阅书刊(看《十万个为什么》),可以上网,可以问爸爸妈妈等等。这时我就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围绕这两个问题查阅资料或请教家长,写成数学日记,一个星期后我们交流。
3、运用数学史料,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如在学分数初步认识时,三年级上册第103页“你知道吗?”介绍了分数古代的表示法,印度的表示办法,阿拉伯的表示方法等。这些内容教师可以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学,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时把它作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加以灵活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