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2016-7-19 17
(4)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玩皮。( )
4. 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
A.保姆 大抵 面如土色 B.福橘 烦琐 莫明其妙 C.渴慕 投掷 毫不相干 D.哀悼 和蔼 深不可测
5.选词填空 A.也 更 又 B.又 也 更 C.更 也 又
我想我( )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 )不放炮,( )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6.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 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责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张开、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摆成 、摊成 )一个“大”字,(挤、压)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烘、烤)得那么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自主探究】
(重点研读 买《山海经》部分, 学生朗读19~29段,思考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合作探究】
1.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八年级语文2016-7-19 17
18.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2016-7-19 18
2.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试从课文中标出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1、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达标测评: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山东的花生是全国产量最高的省份。
B.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C.据有关专家分析,今年冬春出现的旱情为建国以来所罕见。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难免没有缺点。
3.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
4.阅读22—27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无益:
八年级语文2016-7-19
18
19.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2016-7-19 19
2.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________,而“我”认为“________”,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________,这些都为下文________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3. 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4. 选文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它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不少于三百字写下来。
主备人:. 时间:2016年 月 日 八年级 班 第 小组 姓名
7.背影
教师寄语: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2.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学法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感情探究;组内交流,感情升华。 学习过程:预习案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一、走近作者:
二. 积累运用(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疑难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 ) 差( )使 簌簌( ) 蹒跚( ) suǒ( ) 屑 书jí( ) 参差( )不齐 擦拭( ) tuí( )唐 fù( )闲 你找到的多音字形近字注音组词:
八年级语文2016-7-19
19
20.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2016-7-19 20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簌簌: 蹒跚: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大去: 颓唐: 祸不单行: 赋闲:
3.词语的运用(自选不少于3个词语连词成段)所选词语: 连词成段:
三、自主探究: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做好批注。四、合作探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1.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 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当堂测试】
1. 填空:《背影》的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 ),江苏扬州人。我国 代 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有《 》《 》等。1922年发表长诗《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集《 》,诗文集《 》,散文集《 》《欧游杂记》等。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踌躇 琐屑 颓唐 栅栏 簌簌 搀 蹒跚 妥帖 游逛 擦拭 箸
3.下列汉字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勾留 交卸 晶莹 脚夫 B.游逛 狼藉 警醒 珊栏 C.典质 赔偿 赋闲 嘱咐 D.熟识 行李 料理 自已
4. 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
八年级语文2016-7-19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