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管理)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
表
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本章涉及的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
本章相关的基础知识: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 一、相关基础知识
1、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NO.2) 范围 1.对子公司的投资 确认标准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成本法 控制,又称控股合并。 按照合并准则注 持股>50% 2.合营企业的投资 3.联营企业投资 4.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共同控制,协议约定 公允价值 权益法 权益法 成本法 重大影响,持股≥20% 公允价值 持股<20% 公允价值 注:合并准则计量标准: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初始计量按照账面价值; 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初始计量按照公允价值。 2、递延所得税
(1)暂时性差异: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①账面价值:资产、负债期末报表上的金额,根据会计准则计量的结果。
②计税基础:资产、负债按照税法计量的结果。 (2)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一般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时的历史成本
长期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时的历史成本-按照税法计提的累计折旧(摊销) (3)资产的暂时差异
①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期末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产生应纳税差异,反之,为可抵扣差异。 ②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资产: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减值准备,产生可抵扣差异。
例如,库存商品成本50万元,跌价准备5万元。
期末账面价值=50-5=45万元计税基础=50万元可抵扣差异=5万元 ③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历史成本-会计的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历史成本-税法的累计折旧
例如,2011年12月以2000万元购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10年,净残值率5%。会计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假定税法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2012年,该资产可收回金额为1400万元。
2012年末,账面净值=2000-2000×2/10=1600万元可收回金额=1400万元应计提减值准备1600-1400=200万元,账面价值=1600-200=1400
万元
④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历史成本-会计的累计摊销-减值准备 (4)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未来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未来不能抵扣的金额
(5)负债的暂时性差异
①定义:负债的账面价值-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账面价值-(负债账面价值-未来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 =未来税前可以抵扣的金额
②分类:未来可抵扣金额>0可抵扣差异(一般负债项目) 未来可抵扣金额<0为应纳税差异(交易性金融负债有关的) ③负债产生差异的项目(影响损益的负债) a.预收账款
收到款项,不符合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条件,按照税法应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
负债的账面价值=预收账款计税基础=0产生可抵扣差异。 b.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会计确认在先,税法准予以后实际支出时扣除,故,产生可抵扣差异。 c.预计负债
会计根据谨慎性原则预计负债,税法规定实际发生损失才准予扣除,故,产生可抵扣差异。 (6)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差异×25%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差异×25% 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
二、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No.20《企业合并》) (一)有关概念
1、企业合并(No.6企业并购)P401
企业并购,从并购后法律主体变化看有三种形式:吸收、新设、控股。 会计角度:并购后报告主体是否发生变化?被并购对象是否能产生新的现金流量?
吸收合并:合并前报告主体分别是A和B,合并后A+B=A报告主体只有A;
新设合并:合并前报告主体分别是A和B,合并后A+B=C报告主体只有A;
控股合并:合并前报告主体分别是A和B,合并后A对B的持股>50%,从合并报表角度看,报告主体发生了变化。
【例1】甲公司以现金2400万元作为对价购买了C公司90%有表决权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