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教育心理学 试题 2010年1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中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
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是( )的观点。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C.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D.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 )。
A.表面特质B.外在特质C.根源特质D.内在特质 3.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指的就是( )。 A.纵向迁移B.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
4.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迁移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知识的相互作用,影响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是原有认知结构的( )。
A.稳定性 B.可辨别性C.系统性 D.可利用性
5.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点,儿童仅把成年人的要求当作道德判断的标准,他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D.自律水平 6.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 )。 A.长期性 B.复杂性C.集体性 D.延时性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 1.深入访谈法 2.认知方式 3.意义障碍 4.教学反思能力
三、简答题(从以下4个题中任选3个完成,每题8分,共24分) 1.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简述言语指导在指导学生掌握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 3.创造性培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简述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四、案例分析题(12分) 案例:
张雷同学是某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从初中开始他越来越讨厌上学,不爱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为什么呢?因为他各门主科考试总是不及格。语文不及格有他,英语不及
格有他,数学考试不及格还有他。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其实在小学,张雷同学还是相当优秀的,他曾连续三年获得过学校的三好学生,在市里举行的小学数学竞赛中还曾获得过二等奖,而且兴趣广泛,爱好音乐和体育,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却排在班级的第23名,从此以后,张雷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各科学习成绩下滑,考试成绩越来越差。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中的有关学习动机方面的知识对以上案例加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2.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形成中的作用。
试卷代号:115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教育心理学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1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中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
1.B 2. AC 3.C 4.ABD 5.A 6.AB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注:完整准确地解释概念给4分,按照自己理解解释概念按具体情况给l~3分) 1.深入访谈法是一种非结构式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调查者无须按照预定的访谈结构和问题机械地提问,被调查者也无须按备选答案对问题做出回答,是就某一主题与被调查者进行自由、深入的交谈。
2.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3.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4.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在反思中学会教学,通过反思才能扬长避短,创造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三、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每小题8分,共24分)
1.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1分)观察学习避免了尝试错误,暗中摸索过程,从而缩短了学习过程。(1分)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4分) 班杜拉也认为学习过程的实现需要强化来进行。他认为强化可以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2分)
2.在指导学生掌握原理的过程中,言语指导有如下作用:
(1)它能为学习者提供掌握原理后所达到的行为表现的描述。(2分)
(2)言语指导能唤起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本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回忆。(2分)(3)言语指导可以提供不需要对整个原理做出准确词语表达的言语线索。(2分)(4)言语指导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演示或证明原理。(2分)
3.(1)协同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兴趣性原则。(对以上5个要点每答对1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
4.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是:(1)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2.5分)
(2)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2.5分)
(3)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3分) 四、案例分析题(12分)
分析:(1)-次偶然的摸底测验成绩不好,张雷同学对此进行了不恰当的内部归因,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2分)
(2)张雷同学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力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2分)
(3)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2分)
建议:(1)采用各种措施帮助张雷同学自己认识到学习成绩下滑的真正原因。(2分) (2)纠正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的做法,注重对张雷同学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并且利用他的对音乐和体育爱好,巧妙实现动机迁移;(2分)
(3)采用有效措施,消除张雷同学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2分)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的两个子系统,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分)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1分)动作技能是属于实际操作活动的范畴,其活动的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而易见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是可以被观察的,可以被感知的。而智力技能的活动对象是头脑中的映像,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属于观念范畴,不具有相应的物质形式,具有隐藏性。(2分)
(2)活动的结构不同。(1分)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不能省略。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和简缩,甚至难以觉察到其活动的全部过程。(2分) (3)活动的要求不同。(1分)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2分)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联系:
一方面,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2分)
另一方面,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2分)
2.作为知识的获得者,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1分)在传统班级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同时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规范、调整着课堂学习的模式与步调,但在倡导学习策略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如下三方面作用:
(1)教师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即要求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策略,让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 (3分)
(2)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 (3分)(3)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3分)
联系实际并对以上要点展开恰当的论述另加5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