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金属工艺学期末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7 6:40: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篇 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1、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等。

2、金属材料拉伸试验可分为五个阶段:①弹性变形阶段,②屈服阶段,③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强化阶段),④缩颈,⑤断裂。 3、应力:ζ= 应变:ε=

4、强度:金属材料在理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5、屈服点:拉伸试样产生屈服是的应力。

6、 :没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的屈服点,即该材料试样产生0.2%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7、抗拉强度:金属材料在拉断前所承受的最大应力。

8、塑性: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常用的塑性指标是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9、伸长率:δ= 断面收缩率:ψ=

10硬度:金属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划痕的能力。硬度直接影响金属材料的耐磨性。

11常用的硬度计:①布氏硬度计(HB) ②洛式硬度计(HR)

12 布氏硬度法:测试值较稳定,准确度较洛氏法高.缺点是测量费时,且压痕

较大,不适用于成品检验。

13洛氏硬度法:测试简便、迅速,因压痕小、不损伤零件,可用于成品检验。其缺点是测得的硬度值重复性较差,需在不同部位测量数次。

14、韧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的变形能量的能力。常用指标为:冲击韧度 15、冲击值的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它不仅受式样形状、表面粗糙度及内部组织的影响,还与试验时的环境温度有关。

16、疲劳断裂:承受循环应力的零件在工作一定时间后,有时突然发生断裂,而其所承受的应力往往低于该金属的屈服点,这种断裂称为疲劳断裂。 17、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某应力值下可经受无数次应力循环仍不发生疲劳断裂,此应力值称为疲劳强度。

第二章 铁碳合金

1、过冷: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平衡结晶温度)的现象。 2、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3、液态金属的结晶过程是遵循“晶核不断形成和长大”这个结晶基本规律进行的。晶核分为自身晶核和外来晶核。。

4、同一金属成分,晶粒越细,其强度硬度越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愈好。影响经历粗细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取决与晶核的数目。晶核愈多,晶核长大的余地愈少,长成的晶粒愈细。 5、细化铸态金属晶粒的主要途径:(1)提高冷却速度,以增加晶核的数目;(2)增加外来晶核;(3)增大过冷度;(4)采用机械、超声波振动,电磁搅拌等。 6、同素异晶转变(二次结晶或重结晶):固态下原子重新排列的过程。如铁、锡、钛、锰等金属在结晶之后,在不同范围内呈现出不同的晶格。但大多数金属在结晶之后,直至冷却至室温,其晶格类型都保持不变。

7、组织应力:体积变化使金属内部产生的内应力。

8、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熔合在一起,构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称为合金。 9、组元(元):组成合金的元素。合金中的稳定化合物(如 )也可以称为组元。

10、相:在合金组织中,凡化学成分、晶格构造和物理性能相同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而保持溶剂晶格类型的金属晶体。根据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所占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 12、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一部分溶剂原子、占据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

的固溶体。 13、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不是占据结点位置,而是嵌入各结点之间的空隙所形成的固溶体。

14、固溶强化:形成固溶体时,熔剂晶格产生不同程度的畸变,这种畸变使塑性变形阻力增加,表现为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有所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5、铁素体(F):碳溶解于α-Fe(溶碳能力极小)中所形成的固溶体。呈体心立方晶格,用F表示。铁素体因溶碳极少,固溶强化作用甚微,故力学性能与纯铁相似。

特征: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好,在显微镜下为明亮多边形晶粒,但晶界

曲折。

16、奥氏体(A):碳溶入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呈面心立方,用A表示。γ-Fe

的溶碳能力较α-Fe高得多。由于γ-Fe仅存在于高温,因此稳定的奥氏体通常存在与727°C以上,故铁碳合金中奥氏体属于高温组织。在钢的轧制或锻造时,为使钢易于进行塑性变形,通常将钢加热到高温,使之呈奥氏体状态。

特征:强度、硬度不高,但塑性优良。

17、金属化合物:各组元按一定整数比结合而成、并具有金属性质的均匀物质,

属于单相组织。金属化合物一般具有复杂的晶格,且与构成化合物的各组元晶格皆不相同,其性能特征是硬而脆。钢铁中的FeS、MnS不具有金属性质,故属非金属夹杂物。

18、铁碳合金中的渗碳体( )属于金属化合物,硬度高,可刻划玻璃,塑性、

韧性极低,伸长率和冲击韧度几乎为零。渗碳体是钢铁中的强化相,其组织可呈片状、网状、球状等不同形状,其数量、形状、分布对钢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19、珠光体(F+FeC或P):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特征:珠光体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高、硬度高,有一定的塑性和韧性。珠光体在显微镜下呈片状,其中白色基体为铁素体,黑色层片为渗碳体。 20、莱氏体: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高温莱氏体( ),

仅存于727°C以上。727°C以下为珠光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低温莱 氏体( )。莱氏体中含有的渗碳体较多,故性能与渗碳体相近,极为硬脆。

21、钢:含碳量小于2.11%的铁碳合金。依照室温组织的不同,分为三类:

亚共析钢——含碳量<0.77% 共析钢——含碳量=0.77% 过共析钢——含碳量>0.77%

22、铸铁 即生铁。指碳含量为2.11%~6.69%的铁碳合金。铸铁中的碳主要以石墨状态存在。

(1)亚共晶铸铁——含碳量<4.3% (2)共晶铸铁——含碳量——=4.3% (3)过共晶铸铁——含碳量>4.3%

第三章 钢的热处理

1、索氏体(S):即细片状珠光体(650℃-600℃形成)。硬度、强度比珠光体(P)高,但韧性未下降。 2、托氏体(T):即极细片状珠光体(600℃-550℃形成)。 3、贝氏体(B):550℃-Ms中温区形成。 4、马氏体(M):形成于Ms以下的低温区。钢在淬火时,过冷奥氏体快速冷却到Ms以下,由于已处于低温,只能发生γ-Fe→α-Fe的同素异晶转变,而钢中的碳却难以从溶碳能力很低的α-Fe晶格中扩散出去,这样就形成了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即马氏体。由于碳严重过饱和,致使马氏体晶格发生严重畸变,因此中碳以上的马氏体具有高硬度,但韧性差。低碳钢淬火获得的马氏体虽然硬度不高,但有着良好的韧性,具有一定繁荣使用价值。 5、热处理: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渗碳、氮化等)。

6、退火:将钢加热、保温,然后随炉或埋入灰中使其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1)完全退火: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以上30℃-50℃,保温后缓慢冷却,以

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

原理:钢件被加热到Ac以上时,呈完全奥氏体化状态,由于初始形成的奥氏体晶粒非常小细小,缓慢冷却时,通过”重结晶”使钢件获得细小晶粒,并消除了内应力。注意,应严格控制加热温度,泛泛之交稳定过高,否则奥氏体晶粒将急剧增大。

(2)球化退火:主要用于过共析钢件。对于二次渗碳体严重网状的过共析钢,在球化退火前应先正火,以打碎渗碳体网。

(3)去应力退火:将钢加热到500-650℃,保温后缓慢冷却。由于加热温度低于临街温度,所以,钢未发生组织转变。

7、正火:将钢加热到Ac以上30℃-50℃(亚共析钢)或Ac以上30℃-50℃(过共析钢)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与退火作用相似,即将钢加热到奥氏体区,使钢进行重结晶,从而解决铸钢件、锻件的粗大晶粒和组织部均的问题。

正火主要作用于:①正火是炉外冷却,占用设备时间短,生产率高,可取代部分完全退火,如低碳钢和含碳量较低的中碳钢。含碳量较高的钢,正火后硬度过高,是切削加工性变差,且正火难以消除内应力,故中碳合金钢、高碳钢及复杂件以退火为宜;②用于普通结构件的最终热处理;③用于过共析钢,以减少消二次渗碳体呈网状析出。

8、淬火:将钢加热到Ac或Ac以上30℃-50℃,保温后在淬火介质中快速冷却,

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由于马氏体形成过程中体积膨胀,造成内应力,而马氏体组织脆性较大,是淬火时容易产生裂纹或变形所以采取以下措施:①选用适合的钢材和正确的结构;②严格控制淬火加热温度;③合理选择淬火介质使其冷却速度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水和油是最常用的冷却介质,油较水冷却速度低④正确选择淬火方法。

9、回火:将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Ac以下温度,保温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回火分为三种:(1)低温回火——250℃以下(2)中温回火——250-500℃(3)高温回火——500℃以上。

10、调质处理:淬火并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

11、表面淬火:通过快速加热,使钢的表层很快达到淬火温度,在热量来不及传

到钢件中心时就立即淬火,从而使表面获得马氏体组织,而心部仍保持原始组织。

目的:使钢件表层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良好的韧性常用于

机床主轴、发动机曲轴、齿轮等。

12、化学热处理:将钢件置于适合的化学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以改变钢件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或理化性能。

第四章 工业用钢

1、冷脆性:磷可使钢的塑性、韧性下降,特别是在低温时脆性急剧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冷脆性。

2、热脆性:硫在钢的晶界处可形成低熔点的共晶体,致使含硫量高的钢在高温下进行热加工时容易产生裂纹,这种现象称为热脆性。

3、合金工具钢主要用于制造刀具、模具、量具等,含碳量甚高。其合金元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钢的淬透性、耐磨性、及热硬性。加入合金元素Si、Cr、Mn等可提高钢的淬透性;加入W、Mo、V可形成特殊碳化合物,提高钢的热硬性和耐磨性。

第二篇 铸造

第一章 铸造工艺基础

1. 铸造:将液态金属浇注到铸型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

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成型方法,称为铸造。

2. 合金的铸造性能:是指合金在铸造成形时获得外形准确、内部健全部件的能

力。主要包括可劲的流动性、收缩性、凝固特性、吸气性等。 3. 液态合金填充铸型的过程简称充型。

4. 充型能力不足产生的缺陷:在型腔被填满之前,形成的晶粒将充型的通道堵

塞,金属液被迫停止流动,于是铸件将产生浇不到或冷隔等缺陷。 5. 影响充型能力的主要因素:(1)合金的流动性 影响合金流动性的因素很多,

但主要以化学成分的影响最为显著;(2)浇注条件 ①浇注温度②充型压力;(3)铸型填充条件①铸型材料②铸型温度③铸型中的气体④铸件结构。

搜索更多关于: 金属工艺学期末总结 的文档
金属工艺学期末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ju4b5z5qd5gf8x599jg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