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2年以后,县城新区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县政府机关由梅山迁至江店,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已具有相当的发展规模。房地产业蓬勃发展。
2.3 工程地质、地貌、气象及水文
⑴ 地形地貌
本县为典型的山区县,全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最高峰天堂寨1729.13米,最低海拔60米,平均海拔500,平均坡降21%。全县千米以上高峰120余座,山岭纵横,幽谷深邃。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有史河、西淠河两大干流。按地形地貌区分,全县为三大区域,即西南中山区、中部低山区、东北部丘陵区。南部、西南部边境由石鼓寨至棋盘石一线为长江、淮河分山岭,也是皖、鄂两省的界山。
⑵ 气候及降雨量
本县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春多寒潮,夏多暴雨,由于位于江淮间大别山腹地,光、热偏少,降水量偏多,是全省多雨地带,但降水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率均很大。江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5.6℃,最低气温为-13.9℃,各地多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无霜期235天,适宜农、林植物生长。
⑶ 地下水
本县属河谷浅埋藏孔隙淡水富水亚区,含水层发育在河谷内的全新统古河道中,由粉细砂组成,厚度在5-20米以上,深部含水层不发育,单井涌水量10-50t/s,孔隙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与河水水力联系密切,呈互补关系。
⑷ 地表水
县境内地表水丰富,全部来自大气降水。多年平均经流深在450-850mm之间,溢流系数0.4-0.6,年平均径流量23.85亿立方米,占年降水量54.48亿立方米的43.8%,人均占有量约40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数的1.45倍,全省人均数的
8
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8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达30.53亿立方米,枯水年仅为12.64亿立方米,相差悬殊。
2.4 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2.4.1 对工程方案的影响
该项目建设场地区域有农田、山坡地,因山地地形起伏,对道路纵坡有一定影响,土方工程量较大。
2.4.2 对施工条件的影响
金寨县新城区为丘陵地形,项目建设场地海拔50-6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季多西北风,冬季多东北风,年最多风向为偏北风;年平均气温17.3℃,月最高温度(7月)38℃,最低温底-10.5℃,无霜期180-220天,年平均降水量1380毫米。自然条件总体来说有利于施工,只是部分年份有水灾、旱涝现象出现,冬季轻冻,对工程施工影响不大。
2.4.3 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目前省道210、209线穿境而过,向东直达六安、合肥,是该县向东调入物资和输出物资的必由之路,是金寨县经济重镇和交通咽喉。
金寨县建筑材料资源丰富,无需长途运输,水泥、砂、石等主要建筑材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以上各项有利条件,使工程造价较低。
2.5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⑴ 符合金寨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
本报告规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道路网符合《金寨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及《金寨红石工业园区规划》要求。
⑵ 自然条件适宜工程建设
项目区地质、气候及水文状况总体适宜工程建设。虽然新城区内地形起伏较
9
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 但是土方易就地平衡。
⑶ 项目区丰富的建筑材料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金寨县水泥、沙、片石等主要建筑材料丰富。自足有余,无需长途运输。项目区拆迁量小。这些都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⑷ 银行贷款可望短期偿还
通过土地开发,临街门面土地转让,可取得可观数额的土地转让金,可以在五年内还清银行贷款对本项目的投入。
10
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三章 道路交通规划
3.1 规划区域条件
⑴ 城市人口规模
现状(2000年)人口规模:5.03万人。 近期(2005年)人口规模:9.0万元。 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12.0万人。 ⑵ 城市用地规模
近期建设用地规模:8.1平方公里,人均90.0平方米。 远期建设用地规模:11.3平方公里,人均94.0平方米。 经济开发区用地规模:6.20平方公里(一期1.5平方公里)
3.2 道路交通
3.2.1 规划原则及目标
建立与经济开发区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快速通畅的道路网系统。 充分结合地形条件,建立有序的主、次、支三级路网系统和完善的配套设施。 3.2.2 道路网布局 ⑴ 路网结构
开发区路网由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主干道路幅宽40米,次干道路幅宽24米,支路路幅宽12米。
⑵ 开发区内道路分布格局
金叶路为S209过境段,全长6000米,作为经济开发区的主干道。 纬一路、纬二路、北一路、北二路、北三路、北四路、北五路、北六路、东干渠路、滨河西路为次干道。
另有若干支道与主次干道相联,形成完整的路网体系。 3.2.3 规划的道路系统 见表3.2-1、表3.2-2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