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郑州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乡结合部宜居性探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3 4:53: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郑州市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乡结合部宜居性探讨

摘 要:21世纪初,郑州市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郑州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居住功能难以高质量发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宜居城市显得尤为必要与紧迫。随着城市化推进,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又称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的宜居性建设对郑州建设宜居性城市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郑州处于中原腹地,气候条件适宜,自然资源条件良好,对建设宜居性城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宜居性建设;城乡结合部 一、背景

21 世纪初,郑州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郑州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资源瓶颈、生态瓶颈、设施瓶颈、体制瓶颈的制约,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居住功能难以高质量发挥。并且在城市建成区外围存在大量的村庄,由于外来人员相对集中,人口密度大,加之私搭乱建严重,市政基础设施匮乏,环境脏乱,形成了存在于城乡结合部的大量的都市型村庄,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地带和城乡结合部地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地区宜居性建设对于建设宜居郑州显得尤为必要与紧迫。概而言之,要建设一个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至关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使之成为人与社会、大自然和谐统一并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的综合场所。建设宜居性城市,优化城市居住环境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构造城市生态文明,将城市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 二、郑州城乡结合部现状分析

1

(一)城乡结合部概念及内涵

城乡结合部是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区域,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早期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明显,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 (二)城乡结合部常见形式——都市村庄

都市村庄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之为城中村。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由于房租便宜,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租房居住以及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居住。 (三)郑州城乡结合部建设状况

自2003年9月郑州市政府将城中村改造提上议程起,郑州城中村改造已经走过了12年征途,遍布全市的228个自然村,中间在政策上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2013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围合区域概念,将沿黄快速通道、万三公路及西南绕城围合的区域称为“围合区域”,并提出了2015年底前拆迁工作大头落地的总体目标。据统计,郑州市围合区域共涉及市内五区及郑东新区、经开区、高新区等共八个区,区域范围内共有358个行政村(含755个自然村)。按照郑州市委、市政府2014年将郑州市都市村庄及合村并城村庄全部纳入大棚户区改造范围进行统一管理的要求,围合区域范围内的358个村庄统一称为大棚户区改造项目。

郑州市在都市村庄改造进程中走在了前列,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郑州城中村改造的效果开始凸显,无论是金水路上的曼哈顿广场、大学路上的升龙国际中心,还是陇海路上的中原新城、花园路上的郑州国贸,都有力提升了区域形象及综合竞争力。丰庆路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西史赵都市村庄改造更是成为了郑州市都市村庄改造的标杆。都市村庄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社区、大型商业中心、超豪华五星级酒店等,这些优质设施有力提升了项目所属区域的形象,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居住、购物、休闲、观光的场所。

2

三、城乡结合部宜居性分析 (一)基础设施状况

郑州市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混乱,基础设施缺失,村内道路很窄,楼挨楼,头顶上除了各色招牌,还有纵横交错的电线。环境卫生、消防安全、治安计生等问题突出。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供水电力通讯杂乱等现象严重。从布局上看,严重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从内部看,“握手楼”很常见,密不透风、拥挤、视线短,终年不见阳光,如同水泥森林。 (二)环境气候条件

城乡结合部比市中心有更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由于车辆少,交通状况比市区好很多,植被覆盖率高。市区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常常在市区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而且机动车排放的有害尾气不易扩散,影响人们健康。 四、城乡结合部宜居性建设 (一)宜居性建设原则

建设宜居性城乡结合部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一个集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民俗风情、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和谐人居环境展现给大家。远郊易开展生态旅游,建设农业观光园,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近郊宜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做好与城市建成区的合理衔接。下面从景观功能方面提出几点对建设宜居性城乡结合部有益的途径。 1.生产与景观相结合原则

人类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在第五届国际环境美学会议上提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即为什么在当代,我们可以欣赏大规模的农业景观,尽管它们是如此单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近郊边缘地带的农业景观开始慢慢消退,淡出我们的视野。农业环境首先是作为产出性的用地,产出是这种环境的基本功能。

3

它给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它首先作为产出性的土地使人们产生深厚的感情。它所传达的信息是获得性的丧失,在生产食品方面景观功能的丧失。这种丧失导致了被废弃土地呈现出一种丑陋的景观。与不再能够获得食物相关联的形态是丑。卡尔松认为,农业景观有形式的美和富于表现性的美,这种表现性的美需要依据其景观的功能性和产出才能得到欣赏。然而,只有当农业景观是可持续性的,它的功用和产出才对肯定美学有所贡献。农场的审美价值的本质就在于它所传达的信息的文化性理解:获得食物的信息。

因此,在对城市远郊地带进行规划改造时,我们可以尝试保留部分农业景观,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生产性和审美性功能。 2.生态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使廊道、斑块、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且适于人类居住。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则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深入和细致,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加强城镇景观功能,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促进城镇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有: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等。根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做好景观生态规划,应当遵循原则有:生态环境优先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整体规划设计原则、地域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人本化原则。 3.景观的自然美学原则

景观的审美是一种参与性的。景观旨在召唤人们参与其中,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就农业景观的欣赏而言,它和艺术的欣赏不同,它需要人们所有感官的共同参与,不仅感官参与,身体也参与,农业环境不仅是欣赏的对象,这里还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对土地的审美欣赏含有把土地看作人的具体环境在内,如作为我们的家,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使我们远离饥饿,这也是一种美,一种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美。

4

郑州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乡结合部宜居性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k1ho1xlg61xkfx974p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