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时期
[宋、金]
经历五代十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北宋初年,全国户数仅及唐天宝年间的一半。中后期虽然户数增长较快,但户均口数最高仅为2.3人,所以总人口数始终未达到盛唐的规模。据北宋前期各路、州(府)总户数估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京兆府共有60726户,县均约4669户,盩厔县所在的凤翔府县均4456户,今西安市境9县合计41808户,按距此最近的咸平六年(1003年)全国户均2.08口计,约为86900人。元丰三年(1080年),京兆府县均户数上升到17177.8户、凤翔府县均户数上升到19058.8户,按全国户均口数1.42计,今西安市境9县约为243500人。由于宋代无地农民众多,多数人口被迫附于地主,因而形成主户与客户的户口统计制度。元丰时,客户占总户数的比例,京兆府为29%,凤翔府为26%。
北宋后期,今西安市境人口有较大回升。崇宁元年(1102年),京兆府13县共有234699户、537288人,县均18053.77户、户均2.29人,凤翔府县均15930.44户、户均2.25人,今西安市境9县共约160300户、366600人。总人口比宋初约增长3.22倍,比元丰三年(1080年)约增长50.5%,但仍较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下降53.2%。 金代辖区户数比北宋后期大为减少,但户均人口上升到6人以上,故总人口比北宋增加。金代后期,京兆府12县共98177户,不到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的一半,县均8181.4户,凤翔府县均6922.5户;今西安市境9县共约72300户,按金辖区户均6.36人推算,人口约460200人,较崇宁元年(1102年)增长25.53%。
[元、明]
元代,全国人口长期处于低谷。陕西行中书省人口极为稀少,每平方公里仅有0.29人,居全国9省的第八位。据宪宗二年(1252年)统计,奉元路26县33935户、271399人,县均1357.4户、户均8人。今西安市境为其中7县,推算有9500户、76000人,为整个封建时代西安最小的人口规模,仅为金代人口的1/6,但这一统计数字明显不实。元代曾加封全真教祖庭鄠县重阳宫为“重阳万寿宫”,宫内有道士1万余人,还有3500名道兵保护。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出,本区在当时的人口应远高于史籍记录的统计数。
明初采取许多政策措施安置流民,调剂人口。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起登记各地人口,到洪武末年,全国户口接近元代最盛时的规模。永乐十九年(1421年),由于迁都北京,对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户口增长产生推动作用,虽然全国人口增长缓慢,但西安人口却有快速增长。天顺初年(1457~1464年)西安府31县有131120户,较元宪宗二年(1252年)增长2.6倍;其中今西安市境7县约29600户,按嘉靖年间(1522~1566年)西安府户均8.68口计算,总人口约256900人,较宪宗二年(1252年)增长2.38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陕西通志》记载:西安府有181902户、1579116人,较天顺(1457~1464年)时分别增长38.73%和38.75%。在今西安市境7县有38248户、324898人。
表1—69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今西安市境各县人口统计表
县名 长安 咸宁 临潼 鄠县 蓝田 高陵 户数 5391 12410 7529 3131 2293 2207 口(人)数 27603 74784 52920 57815 41674 29467 盩厔 总计
5287 38248 40635 324898 [清代]
自先秦以来,中国赋税制度一直“以人口为本”,因此历代人口统计多为赋役人口,且有大量隐匿。自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宣布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口统计才接近实际,数量比历代显著增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西安府辖15县、1散州人口2423368人,较明代最高的人口数高53.46%,较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高2.09倍。今西安市境7县共有1201161人,占西安府人口总数的49.57%。
表1—70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今西安市境各县人口统计表
县名 长安 咸宁 临潼 蓝田 高陵 鄠县 盩厔 男 87121 215012 112637 50202 30857 76450 130068 女 59989 137315 81626 38415 22431 54775 104263 合计 147110 352327 194263 88617 53288 131225 234331 总计 702347 498814 1201161 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西安府的总人口上升到2962547人,较乾隆时(1736~1795年)增长22.2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4.29人。道光三年(1823年),今西安市境7县的总人口升至1402400人。清同治(1862~1874年)以后,西安人口下降。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载:“邑内人口莫盛于道咸之际,同治寇乱肆行屠戮,户口锐减,光绪年虽稍生聚而视前则相差尚巨”,“光绪丁丑、庚子连岁大祲,以光绪三十三年丁口表计之,各仓人口凋残,较昔几于减倍矣。”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在陕西地区发生的清廷镇压回民起义事件和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连年灾荒,使西安市境人口急剧下降。同治五年(1866年),咸宁、长安两县共674000人,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仅存371518人,下降44.88%。咸宁县午门仓的菜园前村和张家堡原为回民聚居区,战乱之后已无村落。据各县旧志记载,清末长安、咸宁、鄠县、盩厔、临潼、蓝田、高陵7县人口总数约为1198727人,较道光年间下降14.5%。
表1—71清末今西安市境人口统计表 县名 年份 人数 长安 宣统三年(1911年) 248284 咸宁 宣统三年(1911年) 286588 鄠县 民国元年(1912年) 91915 盩厔 宣统三年(1911年) 180000 临潼 宣统年间 (1909~1911年) 120000 蓝田 民国元年(1912年) 145340 高陵 宣统二年(1910年) 426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