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资料 阅读题(一)
也许是三月,也许是四月,汾河河谷。 雨像是一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乡间小路上,打着伞沉思的诗人,被几朵落花打醒。
远处的柳阴下,避雨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响了短笛。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落在树叶上,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 诗人赶忙凑上去,慈爱的问:“孩子,这附近有酒家吗?”
少年抬起握着牧鞭的手,指向了前方。黄昏中,村廓朦胧,一家茅屋上有一面小旗在风中悄悄摇曳:杏花村。
这时候,酒店的灯突然亮了,像母亲慈祥的眼睛。看着看着,诗人有点醉了。 写出本文记叙的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经过: (6)结果:
阅读题(二)爱,从来不卑微
①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命题所困扰。关于人生终极,关于真情的困惑。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萎。
②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革命老区失学的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路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张长幅的红布上。相片上的孩子们坐在用木棍撑着墙壁的教室里,哀哀的目光在秋风中抖瑟着。
③我没有在意这个收垃圾的老头儿的到来。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们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这个老头儿正专注的用铲子或者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我们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儿。
④他正佝偻着身子很吃力的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子从我们面前走过,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前站定,眯着眼睛仔细的瞧着照片,很久才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几件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⑤我笑笑,低头清理那叠少得让人脸红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的抬起头,老头儿不知何时已来到我眼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的递过来一元钱。
⑥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在桌子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他朴实的力量深深的震撼了我。
⑦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⑧心中种种命题突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
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的丢掉。老人弓腰拾到的,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写出本文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2、文章以 ( )为线索。
从全文看,第③段所使用的记叙顺序是( )其作用是 3、文章使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先抑指 后扬指 4、第⑦段使用了( )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
5、⑦⑧两段的“老人”能改为③⑤两段中“老头儿”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老人弓腰拾到的,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结合全文思想内容,“老人”还拾到了我们“丢弃”的什么?(答案不超过5个字) 7、本文的标题拟得好不好,为什么?
(三)你遗失了感动吗?
我问学生:“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
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那么,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零零星星的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的心沉重起来。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对值得感动的事无动于衷,又是多么遗憾!
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回家。不一会,她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着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那天,我第一次懂得了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
生活中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某个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间万象,何为表里。 (1)本文以“遗失了的感动”为题,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4)结尾“表里”具体指什么?
(5)划线句是一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训练】
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
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
燕子”?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4.(3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