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3-2004
卡线器、链式葫芦等,均按出厂允许承载能力选用,并注意对导线的适用性和相互之间的匹配。使用前应对所用工器具认真进行外观检查。
4.1.9 第一次启动和中大修后启动主牵引机、主张力机、小牵引机、小张力机、钢丝绳卷车时,应在检查各部分润滑油、液压油的油量、油质后,按机械说明书规定启动,空载运转至规定时间后检查:
a)变矩器、变速器、各轴承、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阀及其他所有运动付、传动机构有无过热现象。
b)各部分油封情况。 c)传动部分有无异响。
d)装配情况及紧固件、定位件有无变化。 e)内燃机工作状况。
f)档位、档次及换档情况,变量机构工作状况。 g)机油压力、补油压力、刹车油压力。 h)制动机构工作状况。
完成规定时间的机械磨合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4.1.10 每天使用牵引机、张力机等机械、均应进行下列检查:
a)燃料油、润滑油、液压油的油量、油质。
b)内燃机、传动机构、执行机构的工作性能和变速情况,变量机构所定位置。 c)停车刹车可靠性。 d)仪表灵敏度和准确度。 e)机油、补油、刹车油的压力。 f)机身锚固情况和接地情况。
g)张力机张力控制阀(溢流阀)保压情况,张力机张力控制阀应定期检查和清洗。
4.1.11 长距离转运非自行式且无消振装置的牵引机、张力机时,应装载在汽车上运输。短距离转场运输时可拖运,但应限制行车速度,在平坦的道路上速度不得超过30km/h,在不平坦的道路上速度不得超过15km/h。
钢丝绳卷车、线轴车可以拖运。
运输前应检查道路和桥梁,必要时加以修补和加固。应将机身上的活动零部件临时加以固定,应接通行车部分的刹车和信号灯。应以机身吊运环(孔)起吊。
4.1.12 导引绳、牵引绳端头宜采用插接式绳扣。插接式绳扣的拉断力不应低于本绳的综合拉断力。
每项工程前或每年对导引绳、牵引绳进行一次检查和保养,如发现导引绳、牵引绳有金钩、有明显背扣以及一个节距内断丝百分比超过5%时,应切断后改制成插接式绳套,断丝严重的应予报废。
4.2 跨越施工准备
4.2.1 张力架线中的跨越施工,除应执行《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外,还应充分注意导引绳、牵引绳、导线等在放线过程中处于架空状态这一特点,慎重选择跨越施工方案,确保放、紧线过程中发生事故性张力失控、被跨越电力线路发生事故性误送电时的施工安全和被跨越物的安全。 4.2.2 跨越电力线路施工的跨越方式分为停电跨越和不停电跨越两种,跨越施工中应优先考虑停电跨越。对于跨越220kV及以上电力线路宜采用停电跨越方式。 4.2.3 张力架线中跨越架的几何尺寸应符合如下要求:
a)架顶宽度(沿被跨越物方向的有效遮护宽度):
B?1?2(Zx?1.5)?b? (10) sin?5
Q/GDW 113-2004
?x??Zx?w4(10)?(l?x)?? (11)
w1??2H式中:
B——跨越架架顶宽度,m: γ——跨越交叉角,(°);
Zx——施工线路导线或地线等安装气象条件下在跨越点处的风偏距离,m; b——跨越架所遮护的最外侧导、地线间在施工线路横线路方向的水平宽度,m; H——水平放线张力,N;
l——施工线路跨越档档距,m;
x——被跨越物至施工线路邻近的杆塔的水平距离,m;
w4(10)——安装气象条件(风速10m/s)下,施工线路导线或地线的单位长度风荷载,N/m
λ——施工线路跨越档两端悬垂绝缘子串或滑车挂具长度,m;
w1——施工线路导线、地线的单位长度重力,N/m。
风速10m/s下导线或地线的每米长度风荷载按下式计算:
w4(10)=0.0613Kd (12)
式中:
K——风载体型系数,d<17mm时,K=1.2,d>17mm时,K=1.1; d——导线或地线直径,mm。
跨越架中心线应与遮护宽度6的中心线重合。 b)跨越架架面与被跨越物的最小水平距离。 1)跨越电力线路:
S≥Zx?Smin (13)
式中:
S——无风时跨越架架面与被跨越电力线路导线间的最小水平距离,m;
Zx——被跨越电力线路外过电压条件下导线在跨越点处的风偏,I级气象区,外过电压条件下
取风速为15rrgs,其余气象区均取10m/s,故一般仍可用式(11)与式(12)计算,但式中符号均应改用被跨越线路的有关参数,m;
Smin——跨越架架面在被跨越线路导线发生风偏后应保持的最小安全距离,(具体值见表1),m。
表1 跨越架对电力线路的最小安全距离 m 被跨越电力线路电压等级 距离说明 10以下 架面与导线水平距离 无地线时,封项杆与导线垂直距离 有地线时,封顶杆与地线垂直距离 1.5 2.0 1.0 35 1.5 2.0 1.0 kV 110 2.0 2.5 1.5 220 2.5 3.0 2.0 330 3.5 4.0 2.5 2)跨越其他被跨越物,与其他被跨越物的最小水平距离见表2。
表2 跨越架对一般构筑物的最小安全距离 m 距离说明 距架面水平距离 距封顶杆垂直距离 6
被跨越物名称 铁路 至路中心:3.0 至轨顶:7.0 公路 至路边:0.6 至路面:6.0 通信线 0.6 1.5 Q/GDW 113-2004
c)跨越架架顶高度:张力架线的跨越架架顶高度应符合表1和表2的要求。
跨越多排轨铁路、宽面公路等时,跨越架如不能封顶,应适当加高跨越架架顶高度,以抵消施工线路导线、地线落架后在两侧架间产生的弧垂。
4.2.4 张力架线跨越架按承受下述荷载计算结构强度、整体及局部稳定性。
a)架面风压。风压作用在距离地面2/3架高处,风压值按下式计算:
PN?9.81K式中:
PN——跨越架全架面风压,N;
?216?FC (14)
K——风载体型系数,跨越架使用圆形杆件,K=0.7,使用在架面上为平面的杆件,K=1.3:
V——线路设计最大风速,m/s: ∑Fc——架面杆件总投影面积,m2。
b)垂直压力。集中作用在架项,作用点可沿架全宽移动(活荷载)。压力值按下式计算:
WJ?lymw1 (15)
式中:
WJ——跨越架的垂直荷载,N:
ly——假设导线落在跨越架上,跨越架两侧的垂直档距中较大的一个,一般情况下,平地取
200m,山区取计算值,但不小于200m; m——同时牵放子导线的根数。
c)顺施工线路方向水平力。作用在垂直压力的作用点,水平力值按下式计算:
F=μWJ (16)
式中:
F——跨越架顺施工线路方向的水平荷载,N;
μ——导线对跨越架架项的摩擦系数,架顶为滚动横梁,μ=0.2~0.3;架顶为非滚动横梁,横
梁为非金属材料,可取μ=0.7~1.0:架顶为非滚动横梁,横梁为金属材料,可取μ=0.4~0.5。
4.2.5 采用停电落线方式跨越电力线路,可由耐张塔松线或由直线塔落线。无论采用何种落线方式, 均应验算:
a)落线过程中导线、地线的应力增加。 b)落线后导线、地线的应力增加。
c)杆塔的不平衡张力及垂直压力均不应超过杆塔设计条件。 d)落线过程中及落线后导线、地线的安全系数均不应小于2。 4.3 放线滑车准备
4.3.1 放线滑车应满足如下要求:
a)与牵放方式相配合。牵引绳通过滑车中心轮,同时牵放的各子导线与滑车中心轮严格对称。若同时牵放子导线数为奇数,中间轮既通过牵引绳,又通过导线,则需特殊考虑。 b)牵引板与放线滑车相配合,保证牵引板的通过性。
c)导线放线滑车轮槽底直径和槽形应符合《放线滑轮基本要求、检验规定及测试方法》(DL/T685—1999)的规定。OPGW放线滑轮槽底直径应大于OPGW直径的40倍,且不得小于500mm。滑轮槽应采用挂胶或其他韧性材料。滑轮的磨阻系数应不大于1.015。 d)轮槽宽度能顺利通过压接管或压接管保护钢甲及各种连接器。
e)轮槽接触导线部分应使用韧性材料,减轻导线与轮槽接触部分的挤压和提高导线防振性能。 4.3.2 直线塔和直线转角塔一般将放线滑车挂在悬垂绝缘子串下;耐张塔和耐张转角塔用钢丝绳套
7
Q/GDW 113-2004
将放线滑车直接挂在横担下面。一相导线在一基铁塔上一般用一个滑车支撑,但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挂双放线滑车:
a)垂直荷载超过滑车的承载能力时。
b)压接管或压接管加保护钢甲过滑车时的荷载超过其允许荷载(通过试验确定),可能造成压接管弯曲时。
c)导线在放线滑车上的包络角超过30°时。 4.3.3 导线在放线滑车上的包络角按下式计算:
cos??cos???cos??cos??A??B??sin2式中:
?2 (17)
α=αA+αB (18)
?——导线在滑车上的包络区间所对的圆心角,称为包络角, (°);
α——放线滑车两侧导线的悬垂角之和,(°): αA、αB——放线滑车两侧导线的悬垂角,(°):
θ——滑车的水平转角,当挂单滑车时,滑车的水平转角为线路水平转角;当挂双滑车
时,每个滑车的水平转角均为线路水平转角之半, (°)。
4.3.4 挂放线滑车方法:
a)直线塔、直线转角塔,放线滑车直接挂在绝缘子串下。
b)耐张塔、耐张转角塔,用钢丝绳套将放线滑车挂在导线横担的合适位置处。该处应安全可靠、作业方便。
c)挂放线滑车的钢丝绳套安全系数应大于4。
4.3.5 按第4.3.2条的条件验算同根导线需挂双滑车时,为使两个放线滑车受力均匀,无论何种塔型,均应计算导线在滑轮顶处的高度差Δh或挂具长度差△λ。如高度差Δh小于300mm时,双滑车可等高悬挂。如大于300mm时,应使用不等长挂具悬挂双滑车,长挂具要挂在导线悬垂角大的一侧,短挂具要挂在导线悬垂角小的一侧。如图1所示。
正视图 侧视图
图1 不等长挂具悬挂双滑车
计算式为:
??=式中:
?hC???A?sinB (19)
cos?1cos?2cos?1cos?22△λ——双滑车挂具长度差,悬垂角较大的一侧用长挂具,较小的一侧用短挂具,m; Δh——双滑车悬挂高度差,m;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