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答案 D Ⅰ人口数量在K值之下,最接近K值,是最佳模式,Ⅱ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超过环境容纳量,随后又恢复到K值之下,Ⅲ一开始人口增长过快,超过K值后同时破坏环境,导致K值下降,为最差模式,故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Ⅰ、Ⅱ、Ⅲ,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空间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B正确;如今环境被破坏,导致环境容纳量有下降趋势,C正确;据图可知,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纳量,D错误。 题后悟道·方法
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的不同
(1)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2)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独有的特点。 考向二 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第三次联考)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C.人类活动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
D.生物圈的含义是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表层和水圈
3.答案 D 臭氧减少会形成空洞,会使更多的紫外线到达地球上,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A正确;化石燃料的燃烧在短时间内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出来,B正确;人类活动使得生态平衡被打破,曾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C正确;生物圈的含义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D错误。
4.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4.答案 D 由图可知,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项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项错误;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浓度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项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项正确。 题后悟道·拓展
以成因与危害为突破口,正确区分水污染的类型
污染类型 无机污染
成因
水体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
危害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度增加,进一步加剧水质恶化,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进而使河水变黑、发臭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等浓度较高
有机污染 重金属、 农药污染
水体中富含有机物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注:①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和湖泊中的具体表现不同,发生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发生在湖泊等淡水流域中称为水华。②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排放。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水,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等,最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利用生物分解的办法降解。
考点三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 不定向 变异与 定向 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的三大价值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四大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 自然保护区 ——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5.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内涵
追求的是 自然、社会、经济 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实现措施
保护 生物多样性
措施保护 环境和资源
建立 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 之间的 协调与平衡 {
1.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常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3.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4.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远大于间接价值。(?) 5.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6.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7.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利用任何自然资源,而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
1.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
图中Ⅰ、Ⅱ、Ⅲ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哪些层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