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6:29: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五型肝炎病毒简要对照

HAV HBV HCV HDV HEV

基 因 组 RNA DNA RNA RNA RNA

传播途径 消化道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血液/体液 消化道 慢性化否 否 是 是 是 否

血清学 抗HAV-IgM HBV M 抗-HCV HDAg 抗HEV-IgM 检测 抗HAV-IgG 抗HDV-IgM 抗HDV-IgG 【流行病学】 (一) 甲型肝炎

1、 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粪便排毒期始于发病前2周,至ALT高峰后一周,当血清抗HAV出现时基本停止。 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发病后3-4周,基本无传染性。 2、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或偶经输血与注射感染。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 3、 易感人群及免疫力: 抗HAV阴性者。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感染后免疫力持久。六个月以下的婴儿不易感。 4、 流行特点 (二) 乙型肝炎

1、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排毒时间从起病前数周,持续于整个急性期。慢性乙型肝炎和病毒携带者:其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传染性的大小与病毒复制指标有关,(HBeAg,HBV DNA,DNAP),与转氨酶水平高低无关系。

2、 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我国,携带HBV的母亲是垂直传播的主要传染源;血液体液传播;其他。

3、 人群易感性:

?人对HBV普遍易感。

?人感染HBV后可获得持续性免疫力,其标志是血 清中出现抗-HBs,免疫力的大小和持续性与抗- HBs滴度成正比。

(1) 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高发病区:4~8岁 (2) 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 感染时年龄 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4) 感染后对相同HBsAg亚型的HBV再感染有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的保护力不完全。

4、 流行病学特征 (三) 丙型肝炎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HCV携带者。急性患者从起病前两周起有传染性。起病后血中HCV RNA阳性代表有传染性。由于HCV在血中的浓度很低,因此即使HCV RNA 阴性仍不能排除有传染性,抗-HCV阴性,亦不能排除有传染性。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完全防止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生。

传播途径:血液、体液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而且不同株、不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抗- HCV抗体是非保护性抗体, 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四) 丁型肝炎

1、 传染源:急、慢性丁肝病人及慢性HBV/HDV携带者。 HDAg和抗-HD阳性代表有传染性。

2、 传播途径:同 HBV

3、 易感人群:co-infction 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super-infection 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五) 戊型肝炎

1、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未和急性期病人。以急性患者为主,其传染性从起病前9天到发病后8天最强。

2、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

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戊肝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1~2年内不易再感染,感染后免疫反应不持久。

4、 流行病学特点:

(1) 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

(2) 隐性感染多见,显性感染主要发生于成年人。

(3) 有慢性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病死率高。 (4) 冬春季高峰。

(5) 抗HEV多在短期内消失,少数可持续一年以上。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 发病机制

1、 甲型肝炎:HAV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理以宿主免疫反应为主。 2、 乙型肝炎:

(1)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免疫耐受阶段,第二阶段为免疫清除阶段,第三阶段为非活动或低(非)复制阶段。 (2) HBV在体内的复制过程:是一个逆转录过程 HBV DNA cccDNA 前基因组mRNA

(3) HBV损伤肝细胞的机理:以细胞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为主,HBV本身无细胞致病性 3、 丙型肝炎

(1) 肝细胞损伤有下列因素的参与: HCV直接杀伤作用 宿主的免疫因素

① HC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T细胞)攻击HCV感染的肝细胞; ② CD4+Th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免疫损伤; 自身免疫

细胞凋亡 HCV感染肝细胞有大量的Fas表达 (2) HCV感染慢性化的可能机制主要有: ① HCV的高度变异性,准种变异。

② HCV对肝外细胞的泛嗜性,特别是存在于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HCV,可能是反复感染肝细胞的来源。

③ HCV在血液中的滴度低,免疫原性弱,机体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甚至产生免疫耐受,造成病毒持续感染。 4、 丁型肝炎

目前认为HDV本身及其表达产物对肝细胞有直接作用。另外,HDAg的抗原性较强,可能是特异性CD 8 +T细胞攻击的靶抗原,因此,宿主免疫反应参与了肝细胞的损伤。

5、 戊型肝炎 (二) 病理解剖 1、 基本病变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以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增生为基本特征。

2、 各临床型肝炎的病理特点

(1) 急性肝炎:以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性为特点,可有点状坏死和灶性坏死。

(2) 慢性肝炎:

a) 轻度:类似急性肝炎,但可有轻度纤维组织增生

b)中度和重度:以碎屑样坏死或桥状坏死为特点,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或间隔形成 (3) 重型肝炎:以大块状或亚大块状肝坏死为特征 a)急性重肝:主要为大块状肝坏死。

b)亚急性重肝和慢重肝:主要为亚大块状肝坏死,可有肝细胞再生,假小叶形成。 (4) 肝炎肝硬化

(5) 淤胆型肝炎:炎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轻微,有明显毛细胆管扩张、胆汁淤积和胆栓形成。

(6) 慢性无症状携带者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肝炎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日;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一) 急性肝炎 1、 急性黄疸型肝炎

特征:发热、乏力、纳差、厌油、黄疸及肝功异常。 各期主要表现:

(1) 黄疸前期(5~7天)

1) 发热及上感样症状:热程多<1周 2) 乏力:全身疲乏、四肢无力

3) 消化道症状:纳差、厌油、恶心、呕吐 4) 少数可有关节痛、皮疹等血清病样表现 5) 体征多不明显 6) 后期ALT开始升高 (2) 黄疸期(2~6周)

1) 发热好转,出现黄疸:尿黄、眼黄、皮肤黄染 2) 黄疸加深,消化道症状减轻

3) 肝脏炎性表现达顶峰,ALT, 黄疸,部分有肝脾肿大、肝区叩痛 (3) 恢复期(1~2个月):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4) 乙型肝炎:临床上急性乙肝较少见,大多是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急性乙肝起病较慢,常无发热,在黄疸前期有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的血清病样表现如皮疹、关节痛较急性甲肝常见

(5) 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相似,但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黄疸发生率及转氨酶升高程度较乙肝为低,但慢性化程度高,至少有50%患者转为慢性。

(6) 丁型肝炎:急性丁肝表现为两种形式:①与HBV同时感染,临床表现与急性乙肝相似,<5%转为慢性。②在HBV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约70%转为慢性。

HBV感染者混合或重叠感染HDV后:易加重病情、易慢性化、易演变为肝硬化、易发展为肝癌

(7) 戊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临床表现与甲肝相似,但黄疸型肝炎的发生率高于甲肝,且黄疸较深;临床症状及肝损害程度较甲肝重;老年人及孕妇感染后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病死率高。

(二) 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6月,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而再次发作。发病日期不明而临床有慢肝表现者。

轻度 轻度症状和体征,轻度肝功异常 中度 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 乏力、纳差等症状严重、肝脾肿大 肝掌、蜘蛛痣、肝病面容 活动其主要表现:

●乏力、倦怠、下肢酸软、肝区隐痛; ●纳差、腹胀、面色灰暗;慢性肝病面容;

●病情较重者可有黄疸、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 ●可有肝脾肿大;

●少数有肝外表现:皮疹、关节痛、乙肝相关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抗体可阳性;

●化验:ALT反复轻~中度升高,球蛋白持续升高,严重者白蛋白减少 (三) 重型肝炎(肝衰竭)

1、 诱因:过劳、营养不良、过度饮酒、应用损肝药物、妊娠感染 2、 分类: a.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凝血酶原活动度<40%者。 b. 亚急性重肝

起病15天至26周出现重肝表现者。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症候者,称为腹水型。晚期可出现难治性并发症。 c.慢性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同亚重肝,但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HBsAg携带史者;或有慢性肝病辅助诊断依据;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等。 3、 临床表现

●三类重型肝炎临床表现类似,但发展速度和病程不同。

●急重肝:来势迅猛,病情凶险,病死者自然病程多在2周以内。 ●亚重肝:进展较慢,自然病程多在数周~数月。

●慢重肝:进展速度与亚重肝相似,但病程更长,且有反复波动趋势,常迁延数月。 4、 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性表现 ①极度乏力;

②消化道症状进行性加重,尤常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及顽固呃逆;

搜索更多关于: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 的文档
第8版传染病学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kn1c7v8x557ejb0ptct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