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 Ⅰ 2 615 2.31b (%) (株/m) (株/m) 52± 2.6a 22(cm) 度 种 西北 针茅 西北 16.59± 18.20± 4.3± 2.12d 0.31b 19.8± 12± 0.99a 1.00 21.22± 38.41± 5.3± Ⅱ 2 610 3.73a 6.19c 0.52b 37.5± 17.1± 12± 针茅、 1.87b 42± 2.1b 21± 1.1c 0.86a 1.00 狼毒 11.3± 14± 狼毒 0.57b 2.00 10.5± 16± 狼毒 0.53b 2.00 24.30± 52.32± 9.2± Ⅲ 2 632 3.56a Ⅳ 2 627 3.20a 10.27a 2.00a 注:同一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1
9.23b 1.17a 24.45± 65.45± 10.7± (1)植物种群的特征包括________特征和________特征,群落中西北针茅和狼毒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狼毒种群密度随草地退化而________,种群高度也表现出________的趋势;西北针茅种群密度和高度表现出与狼毒________(填“一致”或“不一致”)的变化趋势。
(3)表格中统计该群落丰富度的方法是________,西北针茅草地发生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在草原保护中进一步将休牧变为圈养,此措施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价值。
【解析】(1)植物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群落中西北针茅和狼毒都为第一营养级,在同一地域生长时会争夺阳光、水分等,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2)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狼毒种群密度随草地退化而增大,种群高度也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大而增大;西北针茅种群密度随着草地退化而减少,高度随着种群密度退化而降低,因此与狼毒的变化趋势不一致。 (3)统计群落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应属于记名计算法。西北针茅草地发生的演替是在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等的前提下发生的,属于次生演替;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的调节功能,如水土保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属于间接价值。
答案:(1)数量 空间 竞争 (2)增大 (逐渐)增大 不一致 (3)记名计算法 次生演替 间接
29.(12分)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
世纪金榜导学号77982595
种群 同化能量 (J/hm·a) 2甲 1.1× 10 8乙 2× 10 7丙 1.4× 10 9丁 9× 10 7戊 3.4× 10 6
(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________。
(2)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3)图1中________(数字)=2×10,C表示________。 (4)图2中_______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5)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________信息,说明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解析】(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7
。
(2)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三营养级;若甲的数量减少,乙的食物来源还有丁,因此戊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3)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②表示乙的同化量=2×10;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图2中a、e两点时λ>1,种群数量增加;c、d两点时λ<1,种群数量减少;b点时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因此,c、d两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7
(5)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种气味是某种化学物质散发出来的,属于化学信息,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1)
(2)第三营养级 不会
(3)②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c、d (5)化学 种群的繁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