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和区域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5:19: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地理必修(2) 章 节:第四章

一、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 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和目的 (1)任务

一个区域的交通线网、场站如何组织,客流、货流如何分配、引导,这都是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

(2)目的

交通运输布局的目的就是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对交通运输布局的要求

①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 ③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④要考虑当前的交通运输实际

⑤要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3.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①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密度等,都应依据运输需求而定。 ②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③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④尽量少占土地

交通线、站布局应尽量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⑤发挥综合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和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⑥甚他

如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等。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 交通运输需求决定了交通运输线的标准和场站的规模 2. 交通运输布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 3. 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4. 交通运输布局要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 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2.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从而有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3.公路、铁路跨越河、海天堑,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越山区,改变了传统盘山迂行的布局方式,缩短了通行里程,节省了通行时间。

知识点二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 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二、影响聚落发展

1. 交通枢纽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交通枢纽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周转的地方,服务于客、货集散的餐饮、旅馆、装卸、包装、批发和零售等行业便在交通枢纽集聚。在客、货吞吐量大的交通枢纽,还会集聚与货物相关的制造业,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2. 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 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3. 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 第四章要点

1.交通运输布局应遵循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时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等原则。

2.交通运输需求决定了交通运输线的标准和站点的规模;交通运输布局应重点关注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并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

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线、站的密度和质量,以及交通运输网的完善程度。

4.交通运输建设既能促进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又能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5.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相关聚落的发展影响深远。 [巩固练习]

2018年10月23日,被称为“工程界珠峰”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据此完成问题。

1、港珠澳大桥通车的主要影响是( )

A.缩短了时空距离 B.提升了城市等级 C.改变了产业结构 D.增加了常住人口

2、从经济视角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 )

①促进区域分工与协同发展 ②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③扩大港珠澳三地的经济腹地 ④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45分钟”可知,港珠澳大桥通车缩短了时空距离。

2、答案 A

解析 从经济视角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区域联系加强,将促进区域分工与协同发展,利于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①②正确;对港珠澳三地的经济腹地影响不大,排除③;④不属于经济视角,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珠江口伶仃洋临近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貌条件独特、水沙条件复杂的敏感海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沿海航线最密集、船舶密度最大的水域之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隧道的东、西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选定在珠江口的伶仃洋之上,以衔接桥梁和海底隧道。承建方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用120个巨型钢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到海底,然后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这种锁定结构可以固定钢筒里填埋的泥沙,也不用移走海量的淤泥。

材料二:在人工岛进入海底隧道前,先要经历一段白色天体顶篷的露天隧道。在西人工岛隧道入口处一段300多米长的露天隧道徐徐而下,正式驶入海底隧道;在海底隧道东端的尽头,又通过一段露天隧道,从东人工岛隧道出口驶出不到200米就是大桥的香港段。

右图为港珠澳大桥的西人工岛。

(1)根据材料,分析人工岛海上施工存在的困难。 (2)简析人工岛采用钢筒快速成岛技术的优点。 (3)分析在进入海底隧道前建设露天隧道的原因。 答案

(1)地貌条件独特、水沙条件复杂,人工岛成岛困难;

水域内航线密集,船舶密度大,施工船舶多,相互干扰多,施工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

高;

临近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上施工安全和环保要求高。 (2)避免大挖大埋污染海域环境;

减少对海域生物的破坏,尤其对白海豚的保护意义重要;

围合的钢筒结构可保证彻底止水,岛上主体施工由水上作业转为“陆上作业”; 可大大缩短工期,减少对航道通航的影响。

(3)避免司机从海面上的自然光突然进入灯光隧道不适应,司机从露天隧道进入海底隧道,有一个从明到暗的过渡光线,能保证驾驶安全。

六、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和区域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kqyo3vp8f3jk4h7sglc72h8v7sa2300vi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