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质构造
1、区域大地构造位臵
矿区在区域上处于大地构造位臵处于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皱带之滇东北台褶束娄山弧形箱形褶皱区,属于滇东、滇东北新华夏系、华夏系构造体系的范畴,以华夏式多字形构造体系最为发育,尚有东西向、南北向和一些规模较小的旋扭构造。多字形构造体系是镇雄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一群走向大致平行并呈雁行排列的大中型褶皱、扭性断裂和与其近直角相交的张断裂组成。背、向斜以北东40-60°方向延伸,组成—系列雁行排列的褶皱群,两翼不对称,一般北翼陡,南翼缓,褶皱轴面均向北西倾斜。
区域内从西向东规模较大的褶皱有轿顶山向斜,黄莲坝向斜、簸箕湾向斜、芒部背斜、巴溜背斜、大擢魁向斜。
断裂总体表现为数量少且规模大,主要断裂有场坝断裂、雨河-螳螂坝断裂及一些性质不明断裂。在断裂、褶皱形成的同时,岩体中也形成了不同规模的节理裂隙。
大湾子采石场位于黄莲坝向斜南东翼、雨河-螳螂坝断裂西翼。(见图3)。
11
12
2、矿区构造
矿区地质构造简单,无明显断层通过。 3、区域地壳稳定性
矿区新构造运动以上升为主,地震活动少,烈度弱,破坏性小,未造成大的灾害。因此,矿区总体属地壳基本稳定区。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0.22条划分,评估区所在地镇雄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四、水文地质条件
(一)、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臵及地形地貌特征
矿区地处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二级支流白水江上游。区内汇集的大气降水沿山坡向南西部地形低凹处排泄,汇入白水江。自然排泄条件较好。
矿区地势为北高东低。坡度一般在10~35°。属于侵蚀-剥蚀山地地貌。
(二)、地下水类型及含、隔水层特征
矿区为构造侵蚀、剥蚀山地地貌。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富水性和水力性质,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二种类型。
1、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
分布于地形低洼地段,表层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地表层覆
13
盖粘土、紫杂色火山角砾岩,其结构疏松,透水性强,表含水层薄,水位埋藏浅,属季节性大气降水短期含水层,在调查时未发现有地表泉水点。其含水层赋水性与空隙、裂隙发育程度及连通性密切相关,由于第四系地层在区内的不连续性,该层含水性弱。
2. 岩溶裂隙含水层:
岩溶含水层为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 (T1y) 灰、青灰色灰岩,岩溶发育,水体连通性较好,大气降雨将顺地表或沿裂隙渗透,由于岩溶水地下水位较低,故在矿区范围内富水性弱。 (三)矿床充水因素和矿坑涌水量预测
矿区范围小,矿区东部最低,海拨高程1366米,可视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矿区最低开采标高1400米,主矿层资源储量分布均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因此,大气降水是区内采场、矿坑积水的主要来源,且降水易通过灰岩裂隙渗透至地下转为地下水。但矿山在露天开采过程中仍应完善防洪排水系统,以免地下水对采矿造成影响。 (四)、矿区供水
矿区及其附近无大的饮用水供水水源地。矿区溪沟泉点比较多,矿区生产及生活用水均取自一般都是季节性水源,雨季水变浑浊,需过滤和消毒处理才可饮用。
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属于裂隙含水层直接充水的简单类型。
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