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赞美孩子,是很多家长非常苦恼的问题;都不确定赞美孩子的话要怎么说!其实如何赞美孩子是大有学问的,必须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学习,赞美孩子的话也是一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赞美孩子和赞美孩子的话。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责备孩子,以为这样才是教育,其实却忽视了赞美所带来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赞美孩子,能激发他正确的外在动机,产生好的行为,并能强化儿童所完成的这一行为,以后当他碰到类似事情时,便知道该怎么去做,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 赞美孩子,能给孩子以他所需要的价值感、信任感和自信心。
成人对儿童小小的成功表示赞美,可以强化儿童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欲,并能使孩子自我感觉良好,激发他继续尝试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努力维持这种赞美或希望再度获此“殊荣”。
赞美孩子,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经常奚落或责备孩子的父母很难赢得孩子的信任。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赞美,家庭里会产生一种新的气氛,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使彼此之间更接近,并产生信任感。孩子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赞美说明了孩子生活中重要人物对他的尊重与爱护。 适宜的赞美能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效果。
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是非观念模糊、自制力差。因此成人的引导、奖励与赞美至关重要。 赞美孩子要注意的事项:
■坚持原则。由于溺爱,有些父母无原则地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加以赞美,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扈的坏习惯。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去做了,并做得很好,就应该及时赞美,做了不对的事情,即使孩子哭闹,耍赖皮也千万不要迁就他、说好话。否则,赞美就会失去原有的积极意义。
■及时赞美。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效果很好。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父母应立即予以赞美。
■就事论事。不要直接赞美孩子整个人,而应该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也不要夸大其词,这样会使孩子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如:孩子对七巧板十分感兴趣,常常拼出一些新颖的图案,“这孩子真聪明。”这种赞美就显然不恰当,而应当就事论事,可以这样说:“这个图案真不错。”否则,言过其实的赞美会给孩子播下虚荣的种子。
■当众赞美。孩子应当得到赞美时,应当着别人的面前得到。孩子的成绩当众传播了,这就是双重的奖励。如,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很懂礼貌。”以后孩子总是十分小心地维持这种赞美,并且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每次将客人送到门外,都会说:“再见,请以后再来玩。”
■掌握分寸。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他做完了他理所应当做的事情,他都应该得到赞美。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重复赞某件事情,当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就可以适当减少对孩子这一方面的赞美。赞美孩子并给以适当的奖励或是亲吻或是搂抱,都会给孩子以奇妙的力量。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年轻的父母们,学会赞美你的孩子吧! 如何赞美孩子经验交流:
我小的时候,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不懂得赞美孩子,“慈母出败儿”是当时教育的主流认知,所以欠缺夸奖和鼓励的我们,个个胆小而缺乏自信。可是当西风东渐,亲子教育专家终于让中国父母了解了夸奖的重要性之后,形势似乎又有些“过犹不及”地一发不可收拾,弄得现在的孩子个个除了还是胆小缺乏自信之外,同时又自我感觉良好得没法面对失败和处理挫折。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我一致,认为现代的家长又落入了另一个“过度赞美”或“不当赞美”的误区,把爱的教育误当成毫无分寸的赞美,所以才让孩子在泛滥的赞美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
所以,学会赞美,也是爸爸妈妈要学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赞美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要赞美得“到位”
这是我在上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常常会告诉销售人员的一件事——范围太大的赞美,等于没有赞美。在现在这样一个情感表达自由开放的社会里,赞美和接受赞美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因而赞美往往就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强度和能量。 我们先看看以下这两组对话:
妈妈:“嗯,这幅画画得真好!”
妈妈:“嗯,这幅画画得真好!我尤其喜欢这棵大树,你看,叶子画得多好啊,我都能感觉到它们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我也喜欢你的用色??” 妈妈:“最近你表现得不错!”
妈妈:“那天在学校里妈妈看见你和同学说话,我觉得真的很骄傲,我听见你问候同学生病的妈妈,我那时就觉得你长大了,将来一定是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你看见了吗?如果我们在赞美他人的时候,能明确地指出原因,明确地说出令我心生赞美的理由,那么你的赞美就能让被赞美的人感受到这不是虚与委蛇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赞扬,这对被赞美的人来说,是多么感动和开心的事。另外,如果我们能说出具体的理由,还能让被赞美的人知道你认同他的哪一部分价值,这不仅让他对自己更有自信,也更愿意继续去实践和完善这个价值。
至于这种赞美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我相信不需要我再赘述,你们一定都能明白。我只强调一点,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或多或少在寻求父母的认同,而这种对父母认同的渴望,在孩子五六岁时就开始发展得尤为明显,所以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就尽量满足他们。 所以,“到位”的赞美,就是多说些细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不管年龄有多大,都喜欢听到别人在赞美自己时多说些细节。例如,如果称赞一个女人漂亮,你说:“你真漂亮啊!”她听了会高兴,但可能会想你只是客套,或者安慰她;可如果你说:“你真漂亮啊,尤其是你的眼睛,又黑又亮,睫毛又长,每次我和你说话,都不能不看你的眼睛,它们真是太漂亮了。”我保证,经过你这么一赞美,她从此会对自己的眼睛更有自信,而她也就更愿意和你做朋友了。
所以,每次要赞美孩子的时候,你一定要尽量说出他值得你赞美的细节,也要尽可能多地描述自己因为他的这些优点而感受到的快乐和骄傲。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前面我说的两种好处——感受到真诚和增强自信之外,他也会因此知道父母的价值观,以及父母希望他能做到什么。
到位的赞美是可以练习的,大人和孩子都需要学习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常带着他做一个游戏——“赞美比赛”。我让他选出这个礼拜他最想赞美的人,可以是表哥表姐或表妹,可以是奶奶或外婆外公,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爸爸或妈妈,而我,也选出一个想赞美的人。
接着我俩一人拿一张纸,在纸上写出我们想赞美那个人的理由,然后我们开始进行辩论比赛,看谁推举的想赞美的人,更有理由成为那个星期的“赞美之星”。
通过这个游戏,我可以从儿子辩论时所列举的理由中,很巧妙地知道他最在乎什么、他的价值观、他这个星期的活动内容、他的情绪状态,甚至他遭遇的不愉快。此外,我也可以在辩论中带着他,帮助他练习欣赏别人的优点和“会说好话”,奠定他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视角和能力。
但是,切记,言之有物的赞美必须是有度的,不要为赞美而赞美
自从亲子教育专家鼓励父母要多赞美孩子以后,向来不会赞美孩子的中国父母,受教之余,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缺憾,有些时候又变得过度赞美,浮滥的赞美反而成为孩子不敢尝试、裹足不前的绊脚石。
举个在家里最常看见的例子:
3岁的妹妹在客厅茶几上涂鸦,无意间画了几撇她自己都不晓得是什么东西的图案。妈妈看见了,为了鼓励妹妹,便故作激动状地拍手叫好:“画得真棒!妹妹真聪明!”一旁的姥姥看见了,也跟着鼓掌称好。傍晚爸爸下班回到家,妈妈兴奋地告诉爸爸今天妹妹有多能干,爸爸于是又鼓掌叫好一番。妹妹很兴奋,继续涂鸦。
接下来的几天,相同的场景又出现了几次,可是妹妹在连续开心地画了几天之后,突然就不再喜欢画画了。妈妈和姥姥觉得很奇怪,问妹妹:“你不是很喜欢画画吗?怎么不画了呢?”妹妹撅着嘴,摔掉彩色笔说:“我不喜欢画画!” 你知道问题有可能出在哪儿了吗?
一开始,妹妹确实觉得兴奋,也感受到了绘画的乐趣,而且她知道,只要她画画,妈妈和姥姥就很高兴,就说她是聪明能干的好宝宝。可是她还小,或许是她的绘画能力有限,或许是她根本不知道该画些什么,又或许是她根本就不喜欢画画,于是她很担心,担心她的“不能干、不聪明”会被妈妈和姥姥发现,而发现之后,她们就会不再喜欢她了。所以,她就拒绝再画画,并且说自己不喜欢画画,免得继续再画下去,露出马脚就麻烦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