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清山东部索道的最高处,可以看到一个巨型的人头石,相传他是三清的门神,既守卫山门,有迎接客人。
傩舞面具:
这个景点就像一个傩舞的面具,傩舞是古代的先民为驱邪祈福而举行的民俗舞蹈,它有各种面具。
神仙手影戏:
我国民间有一种艺术,叫手影戏,就是用手在灯光的效果下,做出各种造型。大家可以看到在两山之间就有一座山石,这是神仙给大家表演手影戏,大家看看,它象什么?
栓马桩:
话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修成正果,唐僧的坐骑白龙马也就在三清山上享福,但是,白龙马还是很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于是唐僧就象对孙悟空用紧箍咒一样,用了一根栓马桩将它栓住。
巨蟒飞天: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回吓出冷汗,这座山峰倾斜着,大有泰山压顶之势。其实这是在光的作用下的视觉效果,这是看巨蟒出山的另一个角度,巨蟒在我们的头顶上腾空而飞。此景也称为望子成龙,像是一位父亲将孩子高高地抗在肩上,希望孩子飞黄腾达。
把根留住:
这个景点就是一首歌名《把根留住》,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神驼献寿
大家看到的一峰巨大的骆驼,它的头高昂着,它有饱满的驼峰,而在它的前头,是一盘仙桃。这是三清神驼向玉皇大帝与西王母献上的寿礼。其实那个寿盘是三清山的栈道围绕而成的。
阳光海岸: 东海岸是三清山东部,西边与西海岸相连接,南边与南清园相连接,最高处海拔1680米,是三清山的最高栈道;全长3000米,建于2005年10月。
东海岸的景观有以下四个特色:
一是可以俯瞰人间烟火:在三清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游步道上,只有东海岸可以看到山下的人间繁华与田园风光。从东海岸向下望去,正是著名的金沙服务中心,那里是正在兴建规模宏大的旅游度假地,也是东部索道的所在地;猿啼谷等新的景点正在开发,不久就会与游客见面。
二是可以观赏珍奇古木与奇绝景观:在游步道上,大家可以看到珍珠黄杨、红豆杉、白豆杉等珍奇树种;还可以看到奇巧的景观:如玉田石、五老拜三清、狗急跳墙、天聋地哑等。移步换景,还可以俯瞰南清园的另一种景象。
三是可以欣赏奇异的天象景观:在东海岸可以看到东海日出、祥云飞渡、瀑布流云等美丽神奇天象景观。
四是可以体验匠心独运、富有创意的人造景点这些景点与自然景观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象渡仙桥、步云桥、乾坤台、玉光亭等。给大家的游程带来惊喜和快乐。
玉田石 (神仙色子) 观景点:东海岸栈道
看到在那片山坡上有一块田字石。相传,三清山有位勤劳的小伙子,家中非常贫困,只有一块薄田。但是他十分爱慕村中的一位美丽的姑娘。但是姑娘的父母却嫌贫爱富,不答应亲事。一位神仙被小伙子的痴情所感动,就给了他四颗石头,教他种在田的四角,然后去富人家求亲,说自己的田里能长出宝玉来。小伙子就按照神仙所说去做了。姑娘的父母怎么也不相信,于是小伙子就把富人带到田里去看,果然,田里长满了玛瑙和翡翠,结果是两情相悦,终成夫妻。所以现在的玉田石告诉大家,勤劳与爱情能感动神仙,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块石头也像神仙玩玩麻将不小心掉下来的色子。
金龟石 观景点:东海岸栈道
大家看那座山峰上有一块石头,就象一个金龟。这也是三清山的东海金龟。是三清山九九八十一龟之一。
乾坤台
为什么叫乾坤台呢?请大家想一下,乾是天,坤是地。那么,站在这个观景台上,请低头看,看到什么?是陡峭的山崖下的大地深渊,再看,倒映在玻璃上的还有我们头上美丽的蓝天白云。当然还有站立在天地间的你自己,所以说这是一个天地合一的乾坤台,或者称为天地人合一的三和台。
乾坤台是用双层钢化玻璃做的,它的承载率是每平方米400公斤,大家可以安全地站在上面,虽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有惊无险,放心观景。
不过,请大家不要用棍棒击打玻璃。
五老拜三清 观景点:东海岸栈道
那里有五座山峰,象五位仙人,他们正向着三清山的三位教主顶礼膜拜。这五位老人是东海中的五龙氏,兄弟五位,分管金、木、水、火、土。每逢节日,它们都要乘龙上天,向三清教主祝贺佳节。
这五座峰郁郁葱葱,象秀美的姑娘,也可以说是五女拜寿。
珍珠黄杨群落 观景点:东海岸栈道
这里有珍珠黄杨,别名中国小老树,鱼鳞松。因其具有叶片细密,枝干苍劲,变色耐阴,生长缓慢以及树形奇特、自然成型等诸多特色,是制作盆景、点缀山石、衬托园林的良好材料,被园艺界公认为最优秀的盆景树种。当前,全国野生珍珠黄杨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较之人们熟知的南方红豆杉、银杏等珍贵树种要远远狭窄与稀有,更加珍贵。
珍珠黄杨所在东海岸地段,由于地势险要,山高林密,沟谷纵横,人迹罕见,长期的自然生长已形成珍珠黄杨群落,专家们指出如此大面积的生长规模在全国实属罕见。
母子石 观景点:东海岸栈道
这是一对母子, 舔犊情深。 据说这是白娘子刚刚生下了孩子,知道多管闲事的法海要把自己压到雷峰塔下了,她不舍得自己的孩子,默默地看着自己幼小的孩子,伤心欲绝。
------三清山导游词------第13/24页-----
天狗迎客 观景点:东海岸栈道
这是一条天狗,是三清教主的宠物,它一看到贵客到来,就摇头摆尾地表示欢迎。 也有人称它为狗急跳墙,你看,它着急的都跳到山头上了。
渡仙桥
渡仙桥长26米,宽1.2米,可以同时承载30人。过渡仙桥是摇摇晃晃,优哉游哉,赛过神仙。请大家不要拥挤,人人都能过桥做神仙。
玉光亭
宋朝的宰相王安石,路过三清山时,曾写过一首诗《题玉光亭》: “传闻尺玉此埋湮,千古谁分伪与真。 每向光亭风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
王安石听说玉光亭是神仙埋美玉的地方,在清风明月之夜,坐在亭子里,觉得山水奕奕有精神。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小憩,还可以听听高山草甸的潺潺流水,真是山水养精神。高山草甸、小桥流水,这在花岗岩的高山上,是十分少见,十分怡情。
这个亭子的木料和游步道是由俄罗斯西伯里亚进口的松木,经过防腐处理,可以五十年不腐烂,是现代科技的产品。
曹国舅悟道 观景点:栈道
曹国舅是八仙之一,他是曹太后的弟弟,他的弟弟杀人之后,因为是皇亲国戚,所以不受国法制裁,曹国舅深感耻辱,于是就隐居深山,洁身自好,潜心修道。后来遇到了汉钟离、吕洞宾,为他的高洁的情操所感动,把他引入仙班。
天聋地哑 观景点:观景台
这是两位神仙,高的叫天聋,矮的叫地哑。他们是文昌帝君的两位书童。因为文昌帝君掌管了人间的文运和官运,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长,文昌君掌握着国家机密,天机不可泄露,所以他的书童一个是天聋,有耳朵听不到,一个是地哑,有嘴巴说不出。他让知道的说不出,能说的又不知道,严密地保守了组织机密。
知道哑语的游客,可以试试和两位交流,也许能够探听得到机密。
白头偕老 观景点:观景台
在南清园所见的玉兔望月,在这里却是象并蒂莲,也象两位夫妻相依相偎,白头偕老。有情人可以在这里默默许愿,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随便石 观景点:步云桥
看到那棵树下的一个男士,穿清朝的长袍马褂,背着身子躲在树边干什么?在随便,随便就是“随地方便”的意思。三清山的神仙觉得他的素质太差,于是立此存照,给后人一个警示。其实我们三清山的厕所设置很多,清洁卫生,很方便的。
步云桥
步云桥的结构是充分利用了山岩之间的跨度,采用了钢精支撑,既简单又美观。 在步云桥上,清风流云,让人神清气爽。(--锋行者--)
------玉灵观景区 冰玉洞
这处瀑布清泉叫冰玉洞。著名诗人郁达夫曾在玉山写过:“冰为溪水玉为山”的赞美诗句。
冰玉洞瀑布总高20多米,在峰顶有一条东西向的断裂,形成了2米高,10米深的岩洞,象水帘洞,水顺着岩石奔流直下,注入20平米的深潭中。据说潭深不可测,当地有人用14根箩绳接起来(每条2丈2尺),再系上秤砣,投入水中,结果箩绳放完了,秤砣还未到底。又有人将砻糠倒进洞中,后来却在数百里外的鄱阳湖上见到了那些砻糠,因而就有了“金沙龙潭通九江”的说法。其实,冰玉洞是三清山一条地下暗河的出口,也是江西四大水系之一——信江的源头。
冰玉洞周围还有十八龙潭、小龙潭、灵济庙、龙泉桥、卧牛石、玉帘瀑布、石门四叠瀑、石鼓潭、八仙潭、玉女潭等景点。 从冰玉洞开始,我们将一步一步去探寻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奥秘。
玉灵观
玉灵观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曾三次毁于水火,现在只留下这座香亭,可以去想象当年道观的景象。宋代诗人赵蕃曾在这里题了一首诗:
禅月诗僧古道场,山雄吴楚接华阳。 碧桃花落仙人去,静听松风心自凉。
这里距三清宫不过5公里,沿途及周边还有吊桥福地、石林、泉水岩、吊桥一线泉等景点可以观赏游玩。 这里还是远眺山南玉台和巨蟒出山、女神峰的最好观景点。
玉灵石林 观景点:玉灵观西南
玉灵石林十分秀美,它由小型棱柱状峰体群组成,峰柱高10到20米,直径8到12米,雄壮挺拔。它形成的原因是岩题被东西向与南北向的两组垂直向节理切割,并受风化剥蚀和冲刷形成的。
风门(玄关)
风门是三清山第一座山门,建于明代景泰年间,是三清山道教建筑群南北中轴线的起点。这里原来有三座门,一座通玉山金沙,一座通德兴汾水,中门通“三清福地”,可惜都已经毁坏了。在道教中,神被分为“三界”,即天神、地祗、人鬼。因此,把这第一座山门设计成三座门的形式,蕴含了进了三门便是跳出了三界的意思。“风门”,是道家的术语,有“入者为清”的意思。风门又称“玄关”,借用了佛家的语言,意思就是“入道”的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就是说不需要跑到其他地方去修道了,这里就是入道之门。因此,三清山的第一座山门就被命名为“玄关”。风门一侧的山崖上,还有一景叫“仙人指路”。传说宋代时原信州太守王鉴的后裔王霖立意在三清山建座道宫。他带领工匠们翻山越岭,到此却竟无路可通,只好露宿风门。清晨时,他发现左边山峰居然伸出了一个巨大的手指,指向重重迭迭的山岭。王霖心领神会,沿着手指的方向,果然找到一条采药的山道直通岭头。他就发现了三清山这块风水宝地。
------三清山导游词------第14/24页-----
风门还正好是从东面和北面登山汇合的地方。这里有一大片桃花林,花开的时候很值得一游。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正开”,这里的桃花比山下要迟开一个多月哩!
天一水池
这是一个依山石雕凿而成的水池,位置正对风门的中线。
为什么在这里要凿这么一个小小的水池?“天一”又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道教两大派别之一的丹鼎派说起。丹鼎派主要是通过烧炼和服用金丹而求长生,或内练“精、气、神”而达到结胎成仙的目的。他们借用儒家河图洛书的学说,又附会阴阳五行的理论,采用了《周易》中的八卦图来设计建设三清山道教建筑。风门在三清山的北面。按丹鼎派的说法,北属水;而在河图洛书中,北又是一。在风门这里应该有水,但偏偏没水,便有意在山石上凿个小池用来盛水。所以,这个水池叫“天一水池”。
清都吊桥
我们现在就要过清都吊桥了,这可是当年通往三清福地和玉京峰的一条要道。叫“吊桥”,其实它不是人工的,而是横在悬崖深沟上的一块天然巨石。桥下虽然无水,但风起云涌,就跟吊在空中一样。 “清都”,是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地方,通过了吊桥这里已经是仙界了。
结须岩
这块石头怎么叫结须岩呢?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晋朝时,户部尚书李濂山随葛洪一起在三清山结庐练丹。他是个读书人,吃不得苦,爬不了山。开始的时候他住在山下金沙村,后来才移到这里,借这块石头躲风避雨,升火炼丹。但是这地方太小,他的五绺长须晃来晃去非常碍事。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把胡须打起结来,免得烧焦了。最后,他还是搬到三清福地,和葛洪住在一起了。临走前,他突发奇想:得给这块石头起个名字。 就叫“结须岩”吧。
蛤蟆观天
这个井状的深谷叫蛤蟆谷。你耐心数一数,看那些石柱、石笋的顶端到底蹲着多少只蛤蟆。最高处那只石蛤蟆可以说是其中的“大哥大”,而下面那只是最小的蛤蟆,它躲在一株小松树下探头探脑。它们为什么那么惊恐地望着天空,等一下我再给你们讲个故事。蛤蟆观天石旁边还有很多仙家的宝贝呢。这左侧的悬崖上,就端放着据说是太上老君的宝葫芦。那断岩上又有一个石钵,旁边还有只白色的灵鸟守护着它,当地人把它称作“仙露盘”。与“仙露盘”相对的那是“仙果石”。到了这里,一木一石都沾染点仙气,就象是到了神仙的世界。
这个葫芦石为花岗岩圆柱,柱高为8.5米,分上下两个部分,大小基本相同,直径约3.6米,中部有花岗岩石柱相连,是典型的石蛋型景观。
锯钅解石(神仙锯板)
你们看,这座石峰上有八条缝,排列整齐,象是用锯子锯过一样。因此,这一带流传了个“仙人锯板”的故事。说是三清宫的香火一直很盛,每年七、八、九月,香客总是络绎不绝。但因为山路艰险,浙江方向过来的香客很少。于是,太上老君就派了两个仙童在这里锯石板,想架一座桥把三清山和天目山连起来。这事被一个叫金蟾大王的山魔知道了。他三番五次施妖术,想阻止锯石架桥,但都没有成功。于是,他又生了一计,摇身变成一个挖药的老汉,对仙童说,这三清山与天目山之间深谷险峰不知其数,要架桥就是神仙也办不到。仙童听了这话,又想到师兄师弟们此时正玩得开心,一赌气,丢了锯子就不干了。气得老君连说,小童道根不深,桥是架不成了。 老君用法术现了金蟾大王的原形,原来是只令人讨厌的癞蛤蟆。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那只惊恐望着天空的“蛤蟆石”就是它。象这样的与九天长城相似的是什么地貌?对,这也是花岗岩峰墙地貌。
天街灵泉(泸泉井、云衢垅、相泊垅) (在泸泉井讲解) 俗话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
传说盘古开天地时,特意往三清山撒了一把珍珠,这些珍珠就变成了到处都可以看到的瀑布灵泉。你看,这就是名泉泸泉井。这是个天然石池泉,泉水清澈甘甜。由于有好水,天上神仙、人间百姓都乐于在这一带流连。在蹑云岭与泸泉井之间有条云中天街,叫云衢垅。“衢”就是大路的意思。其实是条古道,等会,大家可以在“天街”走一走。在泸泉井和香云岩之间有块地方,叫相泊垅。那里山岩陡峭,树木幽深,是登山过客歇脚休息最好的地方。
玲珑岩(岩垅、禹门、逍遥路)
玲珑岩,以其玲珑剔透而得名,它这大大小小的圆石头是天然垒成的,有点象苏州园林的假山,虚实有致,自成章理。顶端镌有“岩垅”二字。这下面还有一组奇岩,像座石门。人要进门,必须禹步而行,所以得名为“禹门”。禹门下有一泓清泉,常年不断流,称做“禹门泉”。这段路特别平缓,是三清山北山少有的“逍遥路”。游人香客可以借此积蓄精力,好向绝壁陡崖的千步门和百步门发起冲刺。
三清山的景色是大自然的天工造化,其中蕴含说不清的宇宙奥秘,并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道教“法本自然”的哲理。
众妙千步门
众妙千步门是第二座山门,从这里到前面的“百步门”有500多级台阶,号称“千步”。所谓“众妙”,其实来自道教祖宗老子的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说道家的“道”是万物之始,玄妙而又深奥。这座门也就是达到道教玄妙境界的开始。我们前面登过了“好汉坡”、“蹑云岭”这些险峻山道,大家怕是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可转过这个弯,路就平了。山门一片浓荫,清风徐徐,你马上会有一种如释重负、无比轻松的感觉。
其实,众妙千步门之妙,不在于山门本身,而在于布局设计上充分运用了《易经》“俯、仰、远、近”的立体空间原理,把峰石云路等景物,自然而巧妙地组合在一个景点之中,使游客能转换多方位、多角度去领略“众妙”的所在,不但在造化的形象上得到美的享受,还能从精神上领略“众妙”的深意——那就是只有不畏艰难、勇于登攀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另外,我要提醒大家,北山这条路,是道教石雕艺术的画廊。尤其是在众妙千步门和百步冲虚门之间,请大家留意欣赏。
冲虚百步门
这是第三座山门。穿过此门,过了浮云桥,再攀登一百步台阶,便可直上天门了。你看此门前有浮云桥,后为冲虚峰,形势十分险要。然而,门洞中空,一无所有。但透过门洞,却生出许多的景色,这“无中生有”,就是冲虚门“大盈者虚”的哲学含意。
五天门
这里是东南西北中五天门。也是五座自然形成的天然阙口,又称“五天门峰”。每座天门各有奇景可看——东天门“琵琶倒挂”,西天门“老子系青牛”,北天门“将军弃金盔”,中天门“吊金蟾”,南天门“百步登云”。五天门峰峭壁千丈,居高临下,更有通天达地之势。五天门安排在这里,可见天地万物其实是大有玄妙的啊!
------三清山导游词------第15/24页-----
雷神石雕
三清山有很多古代的石雕和摩崖石刻,大部分是明代遗迹。这尊雷神像和我们将要看到的“伏魔上相”雕像是最精美的两座。雷神是道教中很重要的神职,等一会我们参观九天应元府时再做介绍。
天门
各位游客注意了,我们已经到了天门。天门,就是三清山的北大门。经天门开始,便进入三清山道教“圣地”——三清福地了。 天门,是道家的术语。按道家的说法,天门的开阖,就是指一个人心的变化运动。这天门,由前后两座牌坊、左右两座门神殿和一尊石雕香炉组成,都是明朝的遗迹。这座牌坊原来是四根石柱的,叫四柱冲天牌坊。这上面有副对联: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如果你要告诉人家对三清山的印象,真是没有比这两句更合适的了。
------三清福地景区 三清福地是古冰川时期形成的高山盆地,也是一处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这里海拔1560米,是三清山道教人文景观最集中也最精华的地方。三清福地的开山鼻祖是晋代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葛洪。他看中了这块聚集了天地灵气的宝地,便邀了当时的户部尚书李濂山到这里结庐炼丹,修行悟道,并留下了炉基、丹井、紫烟石等遗迹。
三清福地的宫观建设,有记载的是从宋代(1456)王霖开始的。现在的建筑则是明朝的王祜主持修建的。“设计师”是全真派道士詹碧云。说起道教,大家都知道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讲的是修持养性、炼丹吃药、长生久视和羽化成仙。道教又分南北两大派。南派是天师道正一符箓派,如龙虎山的张天师;北派是全真道丹鼎派,象三清山的开山祖葛洪就是。但在漫长的岁月中,三清山的道教却融合了南北两派的教义主张。这一点,在三清福地的宫观建筑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从总体布局看,它吸收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建筑手法,在中轴线上由北向南安排了天一水池、风门、天门、丹炉、三清宫、九天应元府、登真台等建筑。中轴线最南端是玉京峰和玉皇顶。整个建筑群以丹炉为中心,向后天八卦的各个方位辐射,有观、殿、府、坊以及泉、池、桥、墓、台、塔等230多处。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结合得非常和谐、生动,有浓郁的道教神秘色彩。其中,“后天八卦”的建筑格局更为全国名山所罕见。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说:三清福地的建筑布局可与武当山金殿媲美,一为民间,一是宫廷,两者各有千秋,都是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宝贵文化遗产。
(此处可结合八卦图讲解)后天八卦的位置是这样安排的:乾卦位置是飞仙台;坤卦位置上是演教厅;离卦位置上是九天应元府;坎卦天一水池;震卦位置上是龙虎殿;兑卦位置上是涵星池;艮卦位置上是王祜墓;巽卦位置上是詹碧云墓。
(上图供参考。左为先天八卦,右为后天八卦) 此图供参考左为先天八卦,右为后天八卦
排云桥、玄泉 道家的“无中生有”。看上去没桥,但却有座心桥、天桥。清代诗人余朝楷有首诗:平桥流霞过,宫外应排云。可民间的说法是,三仙教主做寿,各路神仙驾着云来了,这一朵朵云排在一起,就成了桥,所以取名叫“排云桥”。说白了,就是神仙们的停车场。
桥下这个池名叫“玄泉”。由于此泉位于三清宫的北方,道家称北为“玄武”,所以是玄泉。玄泉源于宫后的九龙山,池水甘洌,常年不绝,溢出的清流,直接注入流霞湖,并直泻凌空万丈的巨仙谷。玄泉真是三清福地的一眼仙泉。
三清宫石牌楼、灵官殿、魁星殿
进了这座牌楼,就算是到了三清宫。这牌楼是王祜立的,明代兵部尚书孙原贞题的匾额。牌楼和牌坊不同:牌楼有顶盖,而牌坊是没有的。你看这对副联:“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到了这里,不论何人,也不管你官职大小,都得俯首鞠躬。
牌楼是仿照木斗拱的结构用花岗石建造的。这里的宫观建筑也基本上是这种做法。而且大多数都是按比例缩小的,有很强的宗教象征性。因此,即使叫府、殿、庙,其实是不能进人的。这些建筑,风格简洁、粗犷、古朴,和环境浑然一体,野趣横生。接下来看,这左面是灵官殿,右面是魁星殿。灵官殿供的是“玉枢火府天将”,叫王灵官。这王灵官传说原名叫王善,是宋朝徽宗时候的人。他一生修道,死后被玉帝封为“先天主将”,是专管人间、天上的纠察。“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是大家熟悉的,这里供着他,也就是把文章尊为主宰兴衰的神,正说明了道教受儒家的影响,借用了儒学的思想。
前面就是三清宫了。三清宫,始建于宋代,现在所看到的是明朝景泰年间重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三清宫选址很有讲究,它建在九龙山的龟背石上,坐南向北。前面有“净衣”、“清华”、“涵星”三池,后面是崇山峻岭和万松林;东有龙首山天然屏障;西面是卧伏拱卫的虎头岩。论风水,这里非同一般;论环境,那更是天人合一,气度超凡
石香亭
这是座石香亭,用来焚香的,每个道教宫观的前面都有。这座石香亭的顶盖,用六块石料雕凿,再合槽拼接而成。整座亭的造型端庄优美,雕刻工整细致,是三清山石构建筑中的一件佳作。
三清宫
三清宫坐落在三清山中心区域山谷盆地,坐南朝北。海拔1532.8米,木石结构,面阔10.4米,进深19.82米,总占地面积约为500平方米,是三清山道教宫观主要建筑之一,也是三清山道教宫观建筑八卦形制的中心。
三清宫始建于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因供奉道教三清尊神而得名。宫观前殿后阁,左右厢房,宫前设有天井,井内有潜龙吐珠石雕,井前置石香炉、石香亭、甬道、排云桥,牌坊及左右灵官魁星殿构成一严密的群体建筑单元
大殿石柱上的两副对联很有意思。一副为“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它既表现了三清山的风云变幻,又蕴含了道家清净无为的意境,十分贴切自然。另有一副“一统大明祝皇诈百世千世万世,三天无极存道气玉清上清太清”,据说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建
------三清山导游词------第16/24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