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
让兴趣走进数学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我探索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是”,我在黑板上写出三个数“5、50、500”问:“谁能在5、50、500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我一一肯定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后将这三个数稍作变化,再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回答: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我又问:刚才像5元、5.0元、5.00元……这些数量相等,那么像5、5.0、5.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使学生急于探究,积极思维,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识得学习活动之中。
1
优质文档
二、 动手操作,发展兴趣
思维源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了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在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充分让学生去实践: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从而达到激趣乐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识1/2、1/3的含义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活动,学生借助学具(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形等图形)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内在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欲望被充分唤起,积极参与“做分数”的活动,气氛热烈活跃:有的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一份涂上颜色,认识了四分之一;有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给其中一份涂上颜色,认识了八分之一,还有的同学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4份,给其中一份涂上颜色,认识了二十四分之一……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顺利认识了几分之一,而且对“平均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 开展游戏,提高兴趣
做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它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数学知识游戏化,使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因此,我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好学知识的特点,在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教学游戏,让学生动口说说,动手做做,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情趣饱满,接受能力达到最佳状态,课堂教学也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夺红旗、开火车、找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