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金刚经》
osho著
解《金刚经》
译者序
献给
死心塌地的修行人 想要深入佛学核心的人
想要从佛学的文字纠缠中醒悟过来的人
头脑有一种愚蠢和缺乏智彗的方式,认为困难的才有价值,其实事情本来可以很容易。 金刚经称得上是一部困难的经典,但它的困难应被视为是因为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它必须亲自去体验才能得知,而无法透过文字和思想的钻研而得知。由於金译 刚经所谈论的是成道的境界,是涅湟盘的终极境界,是那个不可言说的境界,所以它在文字结构上显得艰涩,实非得已。然而本书的讲者奥修大师以他成道的智彗和清晰的口才,将读者导人一个理智上可以清楚的世界——清楚一个人本身所知道的在那里,所不知道的在那里。换句话说,在读了奥修的金刚经之后,你可以约略知道成道的状态大概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你同时知道,除非你自己的体验有达到那种状态,否则你的知道只是一种虚假的头脑的推理而已。
奥修大师是印度人,他对金刚经的原文有很好的了解,奥修又是已经成佛的人,他跟佛陀是相通的,加上他的口才和学问,由他来谈论金刚经,相信不管是现在或未来,都很难找到比他更适合的人。他的谈论是深入的、透彻的,直接指出这部经的精义,他去芜存菁,把不必要的部份省略掉,使读者不会陷在文字的迷宫里。
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每每受其中字句的感动,但是感动之余同时升起了想离开文字而走向真实存在的心。
让我们籍着本书来一次内在的革命,去除文字的烟幕,直接用深入浅出的现代语言来了解真理。这有一个好处,你可以不必花大半生的时间来研究文字,你可以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将文字真理弄通,剩下来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进入实际修行,这样才能够真正进人佛学的核心。
在此,笔者不禁要问,你要相信年代已久的古文,还是要相信现代大智慧者的解释?暂且不谈我们应该相信何者,而以下列的方式来作为判断的准则:当你读完全书,你所获得的对“道”的了解,哪一个比较多,比较深入,比较对你个人的成长有帮助?
在宁静和祈祷之中
谦达那
一九九四年六月
于台北
目录
译者序………………………………………………………………………………………………………1 引言…………………………………………………………………………………………………………1 第一章 涅盘的境界………………………………………………………………………….……………..2 第二章 爱被释放出来……………………………………………………………………………………..11 第三章 达摩之轮…………………………………………………………………………………………..18 第四章 来自彼岸…………………………………………………………………………………………..25 第五章 成道的滋味………………………………………………………………………………………..32 第六章 菩萨的状态………………………………………………………………………………………..41 第七章 住在和平里面的人………………………………………………………………………………..50 第八章 已经回到家………………………………………………………………………………………..59 第九章 净土乐园…………………………………………………………………………………………..69 第十章 全然的空…………………………………………………………………………………………..76 第十一章 全然成道的人…………………………………………………………………………………..86 作者简介
引言
世界以一个轮子在转动。梵文的“世界”这个字是“沙姆萨拉”(samsara),沙姆萨拉就是轮子的意思。那个轮子很大,转动一圈要二十五个世纪,现在二十五个世纪已经过了??世界再度
- 1 -
解《金刚经》
陷入混乱,那个轮子再度来到了同样的点——它一直都会来到同样的点。这个片刻的发生花了二十五个世纪的时间。在每一个二十五个世纪之后,世界会陷人一种大混乱的状态,人们会变得好像被拔了根似的,开始觉得没有意义,一切生命的价值都消失了,一大片的黑暗笼罩著,方向感丧失了。
这些混乱和无秩序的时刻可以成为一个大的祸因,或者它们可以被证明是人类成长的一个大跃进,它依我们如何来使用它们而定。唯有在这种伟大的混乱时刻,伟大的星星才会诞生。
现在我们再度处于这种大混乱的状态下,人类的命运将依我们怎么做而定。或者人们可以自杀,或者人们可以再生,这两个门都是开的。
在这个即将来临的二十五年里面,也就是这个世纪最后的部份,将会是一个关键性的时刻。如果我们能够在世界上创造出一股走向静心,走向内在旅程、宁静、爱、和神的动力......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即将来临的二十五年里面创造出一个“神可以发生在很多很多人身上”的空间,人类将会有一个新生、一个复活,一种新的人类将会诞生。
佛陀那没有宗教的宗教正在开花。两千五百年前,那个达摩之轮转动了,佛陀伟大的社区起动了那个潮流,它从那个时候就一直洗刷下来,潮起潮落,跟着耶稣、僧璨、卡比儿、列子、替罗帕和那罗帕等一起航行,他们是沿途的灯塔守护者。我们从一岸走到另一岸,慢慢、慢慢地,那个轮子已经停止转动,使我们的船搁浅,只好双眼注视著满月,而那个满月之主奥修在这里再度转动那个法轮。
佛陀所转动的那个法轮已经停止了,那个法轮必须再度被转动,而那将是你我毕生的工作,那个法轮必须再度被转动。
为了要创造出那个能量,他创造出一个佛圈。“一个佛圈就是一个能量圈,在那里,一个佛可以孕育众生,那是一块净土,一个不世俗的世界,一个地球上的乐园,它提供了怏速灵性成长的理想环境。”
这个佛圈的创造现在就在这里发生。当这本“金刚经”诞生的时候,佛陀就已经预见到这件事。在这部经里面,佛陀就看到了会在此发生的社区和工作。
这本书是佛陀和奥修之间的桥梁??是一把两边都锋利的剑??一颗切割好的钻石??奥修谈论佛陀谈论奥修??无止境的反映??两面镜子相互来回空照,那个光被反映出来、被放大、被结晶起来??进入了你的心。“这整部经都顾虑到如何变成全然的空,这是佛陀给世界的基本礼物。”
因为新人类将会从那个空浮现出来。
“象我曾经死过一样地死,这样你就能够象我一样地活生生。有一种生命跟任何人无关,有一种生命跟任何自己无关,有一种空、天真、和处女般的生命,我将它提供给你。把你的恐惧摆在一旁,靠近我一些,让我变成你的死和你的复活。” 穿过这个钻石的三棱镜来到奥修这里。
女门徒:瑜伽.普拉提玛
第一章 涅盘的境界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一 日
金刚经今译文: 第一品
有一次,我听到这样。神圣的主住在斯拉瓦斯提,清晨的时候,他穿上衣服,披上斗蓬,拿著他的碗,进入斯拉瓦斯提大城去化缘。当他转了一圈吃饱回来,他将他的碗和斗蓬摆在一旁,洗了他的御,坐在为他安排好的座位上,盘起他的腿,使身体保持宜立,很有觉知地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他的前面,然后很多和尚都来到神圣的主所在的地方向他顶礼,向右边绕三圈之後,就找一个角落坐下来。 第二品
在那个时候,长老须菩提来到了那个聚会,坐下来,然后他从他的座位上站起来,将他上半身的袍放在肩膀的一边,右膝盖着地,双手合掌,身体前倾,向神圣的主致敬。他告诉神圣的主说:“大棒了,喔!神圣的主,简直棒极了,喔!至行尊者,那些伟大的菩萨们得到了如来多么大的帮助。主啊!一个要走菩萨道的人要如何站立(自处)、如何进展、如何控制他的思想?”
- 2 -
解《金刚经》
在听了这些话之后,神圣的主告诉须菩提:“所以,须菩提,你要好好地听、注意地听。” 第三品
那些要走菩萨道的人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思考:“所有宇宙的众生,我都必须将他们引导到涅盘,引导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的涅盘境界(无余涅盘)。然而,虽然有无数的众生都这样被引导到涅盘,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众生被引导到涅盘上。”为什么呢?如果在一个菩萨的里面有“相”的观念,他就不能够被称为菩萨。为什么呢?当一个人有自我的观念、有“相”的观念、或是有 一个活着的灵魂的观念、或是有一个人的观念,他就不能够被称为菩萨。 对照之金刚经古译文: 第一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座。 第二品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喜爱佛陀,因为对我来讲,他代表了宗教的主要核心。他并不是佛教的创办人——佛教是一个副产物——但他是世界上一种完全不同的宗教的创始者。他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宗教的创办人,他所提出的并不是宗教,而是宗教性,这在人类意识的历史上是一种很大的彻底改变。
在佛陀之前有很多宗教,但是从来就没有一种纯粹的宗教性。人类尚未成熟。随着佛陀,人类进人了一个成熟的年代。是的,并非所有的人都已经进入了那个年代,但是佛陀预先告知我们那个途径,佛陀打开了无门之门。人类需要花一些时间才能了解这么深的一个讯息。佛陀的讯息是有史以来最深的,没有人曾经做过佛陀所做的事,没有人曾经以他的方式来做这件事,没有人能够象他一样表现出纯粹的芬芳。
其他各种宗教的创始者,其他成道的人,都跟他们的群众妥协。而佛陀保持不妥协,因此他是非常纯粹的。他不去顾虑你能够了解什么,他只顾虑真理是什么,当他说出它的时候,他并不担心你是否能够了解。就某方面而言,这种方式看起来很严厉,但是就另外一方面而言,这是很大的慈悲。
真理必须按照它本然的样子被说出来。你一妥协,你一将真理带到人类意识的一般水准,它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它就变成肤浅的,它就变成一件死的东西。你不能将真理带到人类的水准,相反地,人类必须被带到真理的水准,这就是佛陀伟大的工作。
在二十五个世纪之前的某一天清晨,就好像今天一样,这部经诞生了。有一千两百五十个和尚在场,它发生在斯拉瓦斯提大城,它是当时的一个大城。斯拉瓦斯提(Sravasti)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光辉的城市”,它是古印度光辉的城市之一。当时在那个城市里住有九十万户人家,目前那个城市已经完全消失,只剩下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村庄,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名字,甚至连那个名宇也消失了。现在它被称为“沙耶特.马耶特”,简直不可能相信说那个地方曾经是一个大城。生命就是这样——万事万物一直在改变。城市变成坟墓、坟墓变成城市......生命是一个经常的变动。
佛陀一定很喜欢斯拉瓦斯提这个城市,因为在他四十五年的传道生涯里,他有二十五年住在斯拉瓦斯提,他一定很喜欢那里的人,那里的人一定是意识非常进化的人。几乎所有佛陀伟大的经典都是在斯拉瓦斯提诞生的。
- 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