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 选择题(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16年持续不断地建设施工后,2008年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其中,兴建于战国时期,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筒车 C.龙首渠 D.白渠
2.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据此可知
A. 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B. 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 C. 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 D. 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
3.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30多个大商人立传,赞扬了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他的这一做法
A违背了历史潮流 B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C 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D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意志
4.一战期间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部门在一战结束后受打击也最重,这主要说明 A.民族工业投资总量较少 B.战争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 C.民族工业应重点发展重工业 D.帝国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5. 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自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来,纵观中国民族工业的成长,经历的是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造成民族工业成长道路曲折的主要原因有( ) 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掠夺 ② 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顽固与强大
③ 近代中国政府始终不支持民族工业④ “重农抑商”思想一直是中国近代主流思想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6.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
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不能说明 A. 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 B. 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C. 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导失误 D.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7.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古代手工业中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②技术和生产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加 B.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9.《白虎通》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 采集经济的出现 B. 种植经济的出现 C. 渔猎经济的出现 D. 畜牧经济的出现
10.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
田赋 年代 数额(单位:元) 1842年 1885年 1890年 1903年 1911年 42,293,282 49,829,423 51,999,675 57,269,194 74,076,073 百分比 76 48 44 38 27 数额(单位:元) 百分比 13,030,589 53,405,2018 66,323,100 92,143,422 202,723,658 24 52 56 62 73 工商税(含盐税、厘金、关税等) 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 C.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 D. 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11.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B. 商业竞争日益激烈
C. 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 重农抑商政策威胁商人利益
12.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 农民生产生活十分艰辛 B. 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 C. 商人可凭经济实力任官 D.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13.张謇出任中华民国农商总长,在任职宣誓时说“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顶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如丝茶改良制造之类,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则经营”。这说明张謇主张
A.兴办国营企业 B.发展民营企业 C.创办实业救国 D.建立预算制度
14.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读右图,分析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1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第II卷(非选择题 40分)
二.非选择题
16.(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
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