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实录与反思
(转载)
教学目标:
1、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应用题以及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
重点、难点: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你们想欣赏一下春天美丽的风光吗?让我们也到大自然去亲身体验一下吧!(欣赏春天的美景) 二、探究新知
出示问题情景。谈话:春天正是外出游玩的好季节,瞧!小朋友在美丽的公园里划船,他们玩得多么快乐呀。他们先一起去划船,划好船这些小朋友都去干什么呢?(游乐场玩碰碰车) 大屏幕出示例4前后两幅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1、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
2、抛出问题,这些小朋友在玩碰碰车时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
3、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4、反馈,引发思维冲突。(1)指名反馈。(2)出示错误算式。看了这个算式你觉得合理吗?说说理由。
5、出示例4图片1,再次整体呈现,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1)那现在要坐几辆碰碰车,你能解决了吗?试试看。 (2)让学生交流汇报各自的解答算式,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说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出:6×4=24 24÷3=8(辆) 6、启发拓展。
师:能将6×4=24 24÷3=8合并成一个算式吗? 引导学生得出:6×4÷3=24÷3=8(辆)
问:算式6×4÷3是乘、除法混合运算,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我们称为乘除两步计算 从刚才的计算中,你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归纳:在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应该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师:老师也有一种算法,板书递等式。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介绍递等式。) 三、练习
1、师:小朋友玩累了,有一部分小朋友想喝水,老师拿来了18瓶水想分给这些小朋友,可老师碰到了一个什么问题?(课件出示练习十三第2题)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题意。
(2)独立尝试列式解决。(把各类计算方法板演到黑板上) (3)交流讨论列式解答的思考过程及结果 (1)18÷9=2 (2)3+3+3=9 (3)3×3=9 (4) 18÷3÷3=2 18÷9=2 18÷9=2 (5)18÷(3×3)=2
指名学生说一说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并要求相关的学生讲一讲为什么这样列式。 2、合作研讨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1题。
(1)大屏幕分别出示第1题主题图。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题意。 (2)独立尝试列式解决。
(3)交流汇报列式解答的思考过程及结果,对于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列式,教师有意识 板书归纳:
2×4=8 8×3=24 4+4=8 8×3=24 4×3=12 12+12=24 4×2×3=24 2×3=6 6×4=24
3、课件出示体育课情景。看了图之后,你来解决一下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缺少什么?还可以怎样分组?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出结果,做完后,集体评价订正。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教学反思: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出示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照片,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体育课上分组等练习,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新课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再通过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在春游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帮上体育课的同学解决分组问题等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整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例4的教学中,特别是主题图呈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图,还是先出示第二幅图,或者两幅图同时呈现,最终我还是决定先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我再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小朋友在游玩时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要整体观看两幅图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主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以上方法
进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进行板演,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并不时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谁能看懂这个算式?”,“这样的算式你理解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注重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算,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主题图的呈现顺序怎样更合理,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2、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3、递等式在第四册整册教材中只有本节课出现,而且在课后的练习中没有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递等式及写法,让学生对递等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还可以写递等式计算,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练习中用这样的写法进行计算,但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