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科学探究题 选择题
2. (2017年山东省威海市,2题,2分)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科学方法包括猜想、实验、推理和归纳 A会不会是大理石,属于猜想。
B将其放入食醋中,动手操作,属于实验。 C依据实验现象退出可能是碳酸盐,属于推理。 D没有归纳出结论。
【知识点】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填空题 22.(2017陕西省,题号22,分值7)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对此进行探究(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1)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 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2)小慧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下实验。 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 溶液,测得溶液pH=7。
②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发现溶液变为 色。 但小亮认为实验②不能说明CO2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他重新改进了实验。 ③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CO2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
由以上实验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影响不大,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 。 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各猜想三不成立。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 。 【反思交流】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得pH为X,同时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的pH为Y,若X Y(填“>”“=”或“<”),则她的猜想成立。
【答案】【实验探究一】(1)酸 (2)①氯化钙或CaCl2 ②红
【实验探究二】CaCO3+2HCl=CaCl2+CO2↑+H2O(未配平或无“↑”符号扣1分,化学式错误扣2分)
【得出结论】反应物的浓度大小 【反思交流】<
【解析】【实验探究一】(1)当pH<7时,溶液显酸性,现在pH=2,所以溶液自然显酸性,只不过是酸性增强;
(2)块状大理石和5%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钙能溶于水,形成氯化钙溶液,而CO2气体能溶于水且显酸性,现在要对比生成的氯化钙溶液的酸碱度受CO2气体溶于水之后的酸碱性大不大,所以应先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CaCl2溶液;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生成碳酸显软酸性,紫色的石蕊溶液遇酸变红,所以溶液会变红;
【实验探究二】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微溶于水,饱和后从液体中溢出,所以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得出结论】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说明反应不再进行,当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说明之前不再反应是由于稀盐酸被消耗完了,所以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反应物的浓度大小 ;
【反思交流】如果小慧的猜想正确,那就说明【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生反应,生成CO2,溶于水显酸性,而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还未进行反应,pH肯定要大于x,故填<。
【知识点】实验室制取CO2 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 溶液的酸碱性
19.(2017辽宁省沈阳市,题号19,分值8)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垂要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观察与思考一: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观察与思考二:在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过程中O2体积分数的测定
实验1:一定条件下,蜡烛在一瓶空气中燃烧。某同学利用O2传感器,测定燃烧过程中O2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所示)
观察实验结果图,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是
_______%。
实验2:相同实验条件下,某同学另取一瓶混有空气的O2进行测定(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30%)。
结合已有信息,合理猜想: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与实验1相比较)。 请写出两种不同情况并分别说明理由。
【温馨提示:实验操作合理,蜡烛相同且量足够,忽略仪器误差】 猜想1及理由:______________; 猜想2及理由:______________。 【答案】观察与思考一:
(1)颜色、状态(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2)明亮的火焰,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3)有“白烟”生成,液态石蜡重新凝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观察与思考二:20.7;(1分)16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猜想1 及理由:等于16%,由图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为16%时蜡烛可能就会熄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猜想2及理由:小于16%,初始时氧气体积分数变大,导致燃烧剧烈,放热多,温度不易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值可能大于14%。(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实验现象的观察;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观察与思考一: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实验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2)反应条件;(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针对蜡烛燃烧实验,反应前观察(1)物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