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街上卖的竹笋都是一把把嫩得可爱,还有这样大的学问,我从他们眼里看到虚心,认真。从中也掌握拔竹笋的小巧门,个个高兴不已,我告诉他们不仅拔竹笋要技术,剥笋也有技巧,如何剥开竹笋还真是难,我们开始层层地剥,没剥几个就喊手痛,我让大家动脑筋、想办法,怎么才能又快又好,张力同学说:“我看到邻居奶奶用刀在笋尖上一削,再用手一绞,笋就剥好了。大家试着剥,果然又快又好。还有的说在竹笋身上划一下,就好剥了,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有收获。我们还认识许多野菜,知道它们的味道,性能。秋天到田野看金黄的稻谷,农舍屋前屋后火红的柿子。真实记下秀丽的风景,孩子的快乐。跃然于孩子们的笔下,随心所欲有话可说,符合写作的最基本要求,将自己看到的,体验到的,想到的,体现在学生的充分自由。写出他们真情实感。 (二)阅读是写作兴趣的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借鉴,大量的阅读可以间接地帮助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除了新授课本知识以外,还得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新课标要求,它明确规定学生必须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情感。我班成立了“小小阅览”俱乐部,学校给每个班配了各类书,学生自己所拥有的课外读物都捐献出来,成了班内所有同学的公共读物,让学生尽可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
(三)仿写是学生写作的手杖 学习写作离不开模仿,从单纯的模仿到逐步摆脱模仿而进入创造是有一定的过程。我们在教学《我的家乡》一文是我让学生认真仔细阅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赞美自己的家乡的,运用什么手法来描绘的。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向读者展示了家乡的美丽,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由近及远的写作顺序,有条理说出家乡的新貌。学完这课后,我布置这样一道题,写写我们这里的景色——《美丽的牛头山》。让大家说说我们这里那里美?大家说开了,有的说:山坡上种着桃树,春天粉红桃花像火红的朝霞很美的。山坡下有个大水库,水面平静得像面镜子,倒映着山;倒映着岸上的煤矸子山、竹林、小树、农舍。倒映着蓝天、白云。这是一副天然的画卷。有的说:秋天更美。田野一片金黄,农家屋前屋后的柿树上,结满了火红的柿子,远远望去像一盏盏小灯笼,篱笆边爬满了紫色的喇叭花,??大家说的真美,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牛头山好吗?同学的兴趣很高,纷纷动手写。第二天,同学都完成了,而且写的很好,模仿就是习作训练的过程。仿写就是习作训练的一种形式。仿写便于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为初学写作大基础,培养起写作的兴趣。我们要把眼前那扇通往大自然的迷人美丽大门打开,让他们听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到冰雪融化时水滴的丁冬响,听到云雀的婉转鸣唱了。看到溪流小鱼在水里嬉戏,看到小树在风中摇摆,看到他们就不会整天背诵关于所有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语句。
(四)评语是写作兴趣的调味剂
批改是了解学生作文,老师经过认真的批改,并及时发还给学生的目的是,是让学生知道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得到启发和鼓励,树立信心,从而也认识到自己习作的不足,将如何进行改进。分数对学生来说固然是很重要的。每次发下作文学生首先看的就是等级,然后再去看评语,评语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评语是学生信任的桥梁,评语更是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催化剂。他们在看评语时,会仔细地揣摩一番,再去细读你那段精美评价语。可见教师的评语对学生作文起着主导作用。新课程要求:以多表扬少批评为原则,以富有启发性为总的方向。是以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为最终目的,而不要用简单一个‘阅’了
事,批评时也得语气婉转;不要用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表扬要发自内心真情,要不惜笔墨。如:这段文字真优美,写得真感人。老师被你的语句深深感动。如果将这个词换上动词就更妙了,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等。教师的一句由衷的赞美,可以让学生写作信心百倍。
总之,加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掌握语言的提升,从基础的教学出发开展兴趣写作,以阅读为主,广泛开展写作的训练,以仿写和评语为副,使写作练习有效地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
作文是衡量小学生语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然而,许多小学生一谈起作文,便长吁短叹,眉头紧皱,大有难于上青天之感。难道作文真的那么难吗?其实,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如果弄清出什么是作文,掌握作文开窍的 “钥匙”,作文就不难,就一定会好写。当然,这要靠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和培养,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写好作文,兴趣是关键,只有学生产生“我要写”的内在要求,作文才有可能写好。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培养观察能力,捕捉写作素材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作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例如,春天,组织学生去郊游,一路上,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风光美景;冬天,雪后,带领学生到野外领略一番粉妆玉砌的世界;课余时间,让学生做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动。学生在对人、事、物、景的接触过程中,便产生了真实的感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见闻与感受就自然成了写作素材。学生作文时何患无话可说? 三、以课本为依据,进行写作训练 课本是一课之“本”。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无论从词句的表达,文章的层次,段落结构,还是人物的描写,景色的渲染,开头结构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特点,都体现着本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所以,在课堂上,应结合课文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写作“悟性”,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从而 顺利地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 四、拓宽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
小学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往往提笔不知从何说起,为此,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作文信息网络,扩大学生信息源。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参加访问,接触社会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观察分析,不仅能提供大量的素材,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快速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兴趣是关键,观察是基础,读写相济是渠道。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均安排有作文训练内容,只是作文要求有所区别罢了。写作能力,指学生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 写作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反映。它包括思想认识、知识积累、观察分析、表达技巧、思维创新等能力。因此重点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大量阅读的积极性。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积累、观察、听话、说话等能力着手,来进行指导性地训练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成效。
对于语文科目来说,如果作文训练达不到好的效果,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质是没有进步的。既然没有一定的作文素质,就写不出高素质的文章。也可以说语文教学不算是成功的。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素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作文能力的培养: 一、养学生主动反映日常生活,表达情感的兴趣。
学生感到作文难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是被动的,是老师要求他们去观察去写作的。因而,学生没有写作兴趣。为使学生的写作过程变为主动,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引导学生写日记。
日记的内容不限,形式可多样,篇幅可长可短,只要便于记录日常生活见闻,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课间,我喜欢常和学生聊天,他们簇拥在我周围,有说不完的新鲜话。比如我家买了个小狗是什么颜色的,多大,有什么特征??他们滔滔不绝,说的有声有色。每当此时,我都鼓励他们如果把这些事都写在日记里该多好啊!渐渐地,学生知道了日记中应该写什么,并且懂得了,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一个小女生她的父母是后组合的,所以继母对她总是挑三拣四的,她很委屈,在日记中写到我狠她,不喜欢她,希望她早点离开我家。从以上事例看,学生已把日记当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再是负担了。
(二)我在班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成语接龙”、“故事大赛”、“演讲比赛”等。每星期举办一次课外阅读欣赏课,鉴赏和评析中外名家精品。寒暑假要求学生至少读一本中外名著,写出读书心得,开学后互相交流心得。我还让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摘抄本,随时摘抄精悍的短文、精采的片断和精练的句子或好词好句等。使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通过描写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抒发不同情感,从而达到解决学生的作文难写的目的。 (三)及时批改,重视课评。
学生完成习作后,特别急想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这正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时机。教师要肯定作文的优点,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当然,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从字、词、句到标点符号格式等,都要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努力去做。重要的是老师讲评之后,要引导学生及时修改作文,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 二、利用解题,指导学生审题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写好作文,都得审好题.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分析作者是怎样立意,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一幅震惊中外的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 课题的关键字眼是什么?2 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应该围绕什么来写?通过分析解题,得出结论,审题时要抓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解题,又学会了审题,课文就成了学生学习的范文。 三、理解内容,指导学生选材
学生要观察的事物很多,有人、动物、植物、建筑物,只要是能映入眼帘的事物均可以作为观察能力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性、随意性和无意识几个方面去培养。 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就是将一件物体在学生面前展示,指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动静等各方面去观察。比如,要指导学生写一篇状物文章,题目是《我的文具盒》。这就要求学生各自拿出独具特色的文具盒,或者教师展示出一个特别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文具盒,然后按文具盒的特征提示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这个文具盒总体形状怎样?有多高?有多宽?有多长?面上有哪些图案?用了什么颜色?内部结构有几层?每一层是怎样的?各层有什么用?这个文具盒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等等。如果要观察人,要着重观察人物的外貌、行动,仔细听其语言,体会其心理活动;观察事物,要重点观察事物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观察环境,要重点观察一定环境中的各种陈设、建筑位置、轮廓构造;观察景物,要重点观察景物的特征,如颜色、状态、大小和变化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不论观察什么东西,都要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要用自己独特的看法去欣赏,用不同的叙述顺序进行描写。教师只提供必需的材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尽情发挥,以便写出
文章的新面貌、新风格、新形象。
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讲清、强调:观察生活不能单纯依靠感觉,还需要思维活动的介入。这就要求学生还要做到有随意性和无意识地观察。要“观”而且要“察”;既要有感官的索取,又要有心灵的伴随。这样,经过不断地训练,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有效培养,其素质也会得到逐步提高。作文内容也充实了,选材也精当了。 四、体会段落关系,指导衔接过渡
在学生的作文中,往往出现层闪脱节或过渡不自然现象,主要原因是不会使用过渡句和过渡段。这个困难同样可以通过分析课文来解决。例如:我们在讲解《赵州桥》时,有这样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使文章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段。就借助这篇课文来教学生怎样体会段与段的关系,从而指导学生如何衔接过渡。 五.解中心句,指导作文点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中心句。如《蚂蚁搬食》开头就点题,《养花》结尾点题,《伟大的友谊》中间点题,别了《我爱的中国》则多次点题。这样写文章的中心就比较突出,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同样是指导作文点题的良好时机,学生了解了中心句的点题作用以及不同的点题方式,并在作文中慢慢尝试,作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另外,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中课文的开头,结尾的写法,倏方法的运用等,从中也能学习表达的技巧。
总而言之,根据我们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持之以恒地做到对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多途径的积累能力、多方面的说话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地让更多基础的东西充实到小学生的“作文材料仓库”里,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综合素质在多写多练中感悟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才能为“下笔有神”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推进我们小学写作能力的提高与改进。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作
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小学生不喜欢作文,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提不起兴趣,总觉得无话可说。迫于师命,写不出又不能不写,无奈就拿起《作文选》这块敲门砖,搞移花接木,改头换面,以一当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墨守成规,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开拓精神,难以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以下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积累材料,快乐入门。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做好写作前的材料积累,即阅读积累和观察积累,它不但是写作入门的重要前提,还能有效地提高其作文水平。 阅读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所以感到作文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米”是主要的。针对这一实际,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要求自己把课文讲得生动些,开放些,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积累资料,帮助学生找“米”下锅。我充分利用每周安排的课外阅读课,指导他们阅读课外读物,学生从《儿童文学》、《小学生作文选》、《优秀作文》、《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周报》等书刊中,摘录下好的词、句,记录了写作思路、技巧等。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看方能博采众长,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积累中,我让学生把认为比较好的词语、段落收集记录下来后,还定期召开阅读演讲会,让他们说说自己近日来积累了哪些材料。例如,一个学生作文题目是《课堂之外》,他写道:“我的课外生活是读书,读书使我认识了黄世仁的凶残,王熙凤的刁钻泼辣,读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