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1.出处:选自《永州八记》,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
下见小潭(“见”通“现”,文中句意为: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 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今常用义为“往”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
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四面竹树环合。
彻:形容词充当“阳光”的谓语,深深透过;日光下彻:译为:太阳光直射水底。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以整块石头为底。) 省略句:(余)以其境过清。(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 日光下澈(潭水)。太阳光直射到潭底。
(溪泉)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座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爬行。 坐(于)潭上。坐在潭边。
1
《 岳阳楼记》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2
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3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
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词语:“具”通“俱”,全,皆。 “属”通“嘱”,嘱咐。 古今异义:
①微:没有,微斯人;今义细小。
②气象:景象,气象万千;今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一词多义:
①以:来,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③一:一,一碧万顷;全,长烟一空。
④开:放晴,连月不开;打开,开我东阁门;开设,设置,旁开小窗。 ⑤则: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尽,此乐何极。
⑦或: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 ⑧空:天空,浊浪排空;消散,长烟一空。 ⑨通: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 ⑩和:和乐,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夫:那,予观夫巴陵盛状;发语词,不译,夫环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声起。
去:离开,去国还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逃离,逃跑,委而去之。 为:行为,活动,或异二者之为;做,为,全石以为底。
本课成语: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们和乐。信任国泰民安。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