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邮电网
除了具有以上的机遇外,华为面临的威胁也十分的明显。 首先,国外一流品牌长期在中国手机市场上经营,无论在市场运作还是产品细分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们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品手机并以丰富的产品线满足不同细分市场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力图“一网打尽”。另外,国外品牌手机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上都走在市场上现有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前面,使得国外手机的品牌美誉度在消费者心目中很高,尤其是在大众城市。
其次,国外品牌手机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它们手机的成本也就越来越低,国产品牌手机的成本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这也使得国外品牌手机在市场竞争中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此外,市场上现有的国产品牌手机由于品牌劣势,产品劣势,所以只能多在在中低端市场争夺一些消费者。它们经常掀起价格大战,使得市场的价格秩序非常的混乱,企业的利润不断降低,随着信息产业部将手机牌照审核制改为核准制后,将会有更多的厂家进入手机市场。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有40家左右的企业已经正式递交了手机牌照的申请,所以企业的数量将继续增加,这必将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惨烈,价格血拼在所难免。
总之,华为进入中国手机市场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存,这就需要华为深刻认识目前中国手机市场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扬长避短,从战略的高度选择适当的目标消费群体、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
2.2华为公司手机业务的消费者市场细分
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的时,通常采用无差异化、差异化、集中化三种基本策略。随着国外一流品牌手机企业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国产品牌手机的成本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另外,消费者对手机消费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所以采取以整个消费者市场为目标市场,提供单一的标准化产品,而不考虑(或不重点考虑)市场中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差异性,仅仅依靠无差异化策略获得成本领先优势,对于目前中国的手机市场的来说,显然不具有竞争力。
中国的手机市场规模总体增长已经呈下降的趋势
,随着新企业的不断加入,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使得任何一个新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广阔而又复杂。市场维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绝对有效地服务于整个市场,而只能从自身实力和市场地位出发,相对有效地服务于这个大市场的某个部分,在部分市场取得相对竞争优势。目前实际上真正实现全区域、全市场经营比较成功的也只有实力雄厚的通信巨头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而这两个巨头也并不是在
所有区域市场及消费者细分市场的竞争中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华为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并有一支销售能力很强的销售队伍,但是手机毕竟不是和通信系统那样只要技术含量高、运行稳定性好就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另外,通讯系统、增值服务的推广和销售面对的大多是重点大客户,而手机的销售却要面对为数众多、千差万别的消费者,消费者不仅关注手机的功能,还注重手机的外观造型和手机的品牌。对于进入手机领域并不久的华为在开始涉足中国手机市场时,试图进入所有可能进入的消费者市场,直面来自全方位的竞争,必然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所以我认为华为面临目前的中国手机市场,较适宜采取重点以培育华为手机高端品牌形象为根本,着眼于未来3G发展机遇,采取集中化策略服务于较为狭窄的细分市场,待中国3G时代来临时再图其他。 在上节已经分析了若干类型的消费者市场,哪一类型的消费者市场最适宜华为进入呢?结合华为的优势和战略、东部区域市场的特点,我认为华为手机较宜选择进入商务型消费者市场和大学生消费者市场。 商务型消费者市场的选择:
东部大中城市工商业发达,根据e龙公司公布的2004年中国热点商务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居前十名中就有广州、杭州、天津、青岛、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八座城市,处于
后几十位的几乎也被东部城市占据,这些城市对外交流频繁,有很多从事商务或本身的工作具有类似商务工作特点的消费者,从规模上和获利性上来看,商务消费者细分市场都有较大的吸引力。
目前,国产品牌手机在商务手机这一总体上属于高端产品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商务手机市场长期以来总体上一直为国外一流品牌手机企业所控制。由于商务手机科技含量高、投入大,所以进入商务手机市场首先要越过的就是技术、资金门槛。技术创新一直是华为的传统优势,3G商务手机率先研发成功充分显示了华为进入手机领域展开竞争得实力,加上雄厚的资金实力,华为具备了进入商务手机领域的能力。 华为进入中高端商务手机领域又是必须的。据国务院发改委透露,目前正在申请手机牌照的国内外企业有40多家,这些企业的大多数在技术研发水平上并不比现在的波导和TCL强,这就意味着中低端手机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将愈演愈烈,价格战在所难免,使得利润本己急速下降的手机行业雪上加霜。如以低价在空调行业闻名的奥克斯在没有拿到手机牌照前就已经声称要“血洗”中国手机市场了。另一方面,由于国产手机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上比较弱,使得国产手机的品牌美誉度相对偏低,如果华为从低端进入手机市场,华为手机在消费者心目中立刻就会滑入低端国产品牌手机的阵营,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一些国产品牌手机的实践也可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