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课时 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
种 群
.理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填图)
1
1
2.辨析种群增长的两类曲线 (1)曲线分析:(填表)
项目 前提条件 曲线模型 种群增长率曲线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有无K值
(2)“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
有K值 无K值
三图对比分析解读:
①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②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③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
2
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②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蛙卵的密度(×) (2016·江苏卷,T10改编)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015·四川卷,T3C)(×) (3)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015·江苏卷,T9A)(×) (4)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2014·江苏卷,T5A)
(5)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卷,T4C)(×) (6)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解析:选A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它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2.有一位生物学家于1980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该处有700株白皮松,但到1990年再去调查时发现白皮松种群数量因死亡而减少了200株。这不能说明( )
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B.此处白皮松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 C.白皮松种群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是28.6% D.1980年时白皮松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
解析:选B 10年间白皮松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此处白皮松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白皮松种群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是200/700×100%≈28.6%;10年间白皮松种群数量减少了200株,说明1980年时白皮松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衰退型。
3.如图表示某种大型鸟类迁入某岛屿后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A.第4年比第5年的种群密度大
B.第1年至第7年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第5年至第6年,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气候的改变和传染病的发生会改变图中数据的大小
解析:选D 由于第4年至第5年增长速率大于0,故第4年比第5年的种群密度小;第1年至第7年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所以第1年至第7年该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第5年至第6年,种群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所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食物、天敌、气候、传染病等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辨析群落的四种关系、三种曲线和两种结构(填空) (1)四种种间关系图示:
写出A、B、C、D四幅图中a与b的种间关系: A.互利共生,
(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写出图1~3表示的种间关系:
图1:互利共生, 图2:捕食, 图3:竞争。 (3)群落的两种结构比较:
现象 决定因素 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植物:阳光 动物:栖息空间和水平结构 常呈镶嵌分布 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 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食物条件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