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影响 2.比较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填空)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短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有过但被植被的环境或曾经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长 时间 速率 影响因素 实例 经历的时间缓慢 自然因素 经历的时间较快 10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
(1)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015·海南卷,T22B)
(2)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5·江苏卷,T5D)(√) (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4)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5)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1.科研人员对一块小麦坡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随机扫取小麦田的表层土样,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 B.调查小麦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 C.调查小麦田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工作 D.小麦长势一致的农田,其生物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
解析:选C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时,要采集小麦田表层及以下的土样;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小麦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小麦田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工作;小麦田中小麦虽然长势一致,但其他生物会分布在不同的高度,存在垂直结构。
2.一块麦田弃耕多年后形成了灌木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为森林 B.麦田中植物没有垂直结构,灌木丛中动物没有水平结构
C.灌木丛中物种丰富度常高于麦田,且这两个群落中可能存在相同的生物
5
D.麦田中小麦与某种杂草为竞争关系,灌木丛中蛇与青蛙存在捕食关系
解析:选B 麦田弃耕多年后形成了灌木丛是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为森林。麦田和灌木丛中生物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灌木丛中生物种类常多于麦田,故物种丰富度常高于麦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农田中的有些生物也可以在灌木丛中继续生活。麦田中小麦与某种杂草为竞争关系,灌木丛中蛇与青蛙存在捕食关系。
3.如图表示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 B.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 C.图丙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 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解析:选D 据图分析可知,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依靠肠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图丙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4.“烧芭”(焚烧芭蕉树)是一种传统的农耕文化,在巴西等热带国家盛行,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喷出的岩浆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甲地发生过“烧芭”现象,乙地发生过火山喷发现象,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和乙地两个位置发生的自然演替类型相同 B.人为的干扰也不能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 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的火山岩之上 D.随时间推移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多
解析:选D 甲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乙地进行的是初生演替,两地演替类型不同;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为的干扰可使甲地恢复到焚烧前的地貌;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演替的趋势是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6
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
(1)生产者: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图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输入某一级消费者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要看该消费者是否有“→”指向粪便。 如图甲中箭头①指的是摄入量,因为有箭头③。没有箭头③时,①代表的是同化量。
(2)综合甲、乙两图可知,从某一营养级发出的箭头可以是四个,也可以是五个。图甲中①代表的能量(摄入量)=②+③+④+⑤+现存的兔子,可见图甲中“隐藏”了一个箭头。图乙中W1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等于A1+B1+C1+D1(B1为现存的量)。
(3)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两种分法:
a.分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图乙中的A1)”和“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B1+C1+
D1,即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而后一部分能量包括现存的生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
级的D1。
b.分为“未被利用的(图乙中的B1)”和“被利用的(A1+C1+D1)”两部分。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理解碳循环及其过程(填空)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4.把握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及作用(填空)
7
(1)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2014·江苏卷,T10C)(×) (2)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四川卷,T6B)(×) (3)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而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4)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卷,T10D)(√) (5)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 B.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C.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寄生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解析:选C 一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寄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2.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水稻、杂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细菌和真菌等。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能量输入”的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能量散失”主要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C.细菌和真菌位于该农田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
D.图中的“营养级”包括三个,食虫鸟所含有的能量最少
解析:选C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图中“能量散失”主要是指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而能量金字塔中不存在分解者所含的能量;该生态系统包括三个营养级,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为水稻、杂草,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为食草昆虫,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为食虫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食虫鸟所含有的能量最少。
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 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⑤⑦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