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10:15:5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7——27页 【课标描述】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表内除法。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学习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 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 会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减乘除法解决问题。 4. 结合教学感受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除法的意义。 【学习难点】 两种分法的区别。 【课时安排】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2课时 除法 3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平均分(一)(等分)

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P8-9例1、2 【课标描述】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学习目标】

1. 通过创设公平分糖的情境,借助独立操作动手分圆片,能说出同样多的含义,并能准确地复述平均分的概念。

2. 通过创设平均分圆片的学习环节,通过操作、集体交流正确说出分圆片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3. 创设辨析活动,通过手势判断、并进行全班纠错的交流,能判断出分得的结果是不是平均分,并能把非平均分的情况改成平均分的情况。

4. 通过填空练习,会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规范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 【学习重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学习难点】

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正确进行平均分。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认平均分 1. 设“分”情境,引出同样多。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那咱们猜一个试试?你可听好了!一身毛,尾巴翘,爱吃桃,喜欢跳。是什么?

答对啦!瞧,就是小猴子。

为了欢迎它们我带来了糖果,要分给他们。

可是小猴们给大家提出了个要求:“要分的公平哦!”怎样分才公平? 对,要2人分得同样多,就公平了。 2. 操作感悟,理解平均分。

瞧,我手里有几块?(出示:4块糖) 这样数出4个圆片来代替糖果,分分看! 课件出示:2块 2块。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就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什么是平均分?

还想分吗?那8块糖平均分成2份呢? 如果是10块糖平均分成2份呢?直接说吧!

小结:真不错!看来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呀! 二、操作学习等分方法 1. 初探等分。

刚才大伙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可小猴哥俩急了,也想考考同学们,行吗? 课件出示: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怎么分呢?大家动手分分看。看谁最有办法,把你的方法说给你组的同学听听。 情况一:3个3个的分的。把这12个橘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情况二:先2个2个的分,再1个1个的分。把这12个橘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情况三:1个1个的分,直到分完,每份就是3个。

我们一起看一下,这3种分法。(课件演示)这样也能知道:把这12个橘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那不管是一个一个的分,还是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必须都要每份同样多。现在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完整的说一下。(全班读)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2. 强化平均分。

哎,小猴说,刚才大家分的都是每份同样多。那你现在你能帮小猴判断下面哪个是平均分吗? 请大家用手势来判断。学生判断。 (课件出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 (课件:把8朵花平均分成2份)。 (课件: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

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课件:把9颗五星平均分成3份。) (课件:把8个糖果平均分成4份) 为什么呀?噢每份分得不一样呀!

那谁能挪一挪,让它变成平均分呢?生上台来演示白板。小结:哦,你就是把多的移到了少的里面。小猴还有个更难的,你愿试试看吗?(课件:把9个梨平均分成4份,4个盘子里各放2个,外面放一个。)判断,为什么不是?

小结:噢,虽然每份分得同样多,但没有分完,它就不是平均分呀!看样子,要想平均分,不但要看每份分得是不是同样多,还要正好分完才行! 三、巩固等分

大家帮助了小猴,瞧,大猴不乐意了。也要考考你。

课件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瞧,盒子不能移动了,那你能在脑子里想象一下,该怎么分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好睁开眼睛吧!请拿出练习纸,在纸上圈一圈或连一连。 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分分看。

巡视收集不同分法的练习纸,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是怎么平均分的? 谁来说说他是怎么分的?

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得到每盘分得同样多,这都是平均分呀! 瞧,这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当堂检测,规范语言

哎,一个题考不倒你,那一下给你三道题,你还会吗?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填一填。 填好后,自己小声读一读。

做完的同学请用你的动作告诉我,太好了。咱们先来看第一幅图, 有6块糖数一数,分了1、2、3份,每份有1.2。填2个。填对了吗? 看第2幅图,像刚才一样(用手势),

先数总共有?平均分成了手(势指一指)几份?每份1.2.3.4.填4。 第3幅图,谁来说,师手指。把9个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3个。 小结:这就是检查的小窍门!你们学会了吗? 五、延伸下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与大猴小猴一起认识了平均分,老师这还准备了一些香蕉想与大家分享,打算每3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呢?

4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咱们下节课接着研究,好,下课! 【目标检测】 1.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把6根火腿肠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2.

3.

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根。 18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根。 18根小棒,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根。 18根小棒,平均分成()份,每份是()根。

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平均分(二)(包含)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P10例3 【课标描述】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学习目标】

1. 结合在小组内分学具的活动,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操作,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理解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包含分的含义。

2. 经历分果冻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了解每一种分法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等分法、包含法。能用语言讲明白平均分的过程。

3. 通过观察、对比,区分平均分物—等分法、包含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习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包含分的含义。 【学习难点】

区别平均分物—等分法、包含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平均分 — 包含法

1.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课件出示:桃子图。如果打“×”,说一说为什么不是平均分? 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课件出示:面包图。提问:第3幅图也是平均分啊,为什么错了? 2. 引出平均分 — 包含分法。

问题导入: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学生猜测: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在小组内试着分一分,(用小棒代替果冻),如果拿到8根小棒图的同学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怎么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分的是每2个一份呢? 3. 实际操作,分一分,进行验证。 学生操作:

每次拿2个为一份,看一看能分成几份,分法如下: (1)第一次拿出2根,还剩6根。

(2)第二次从剩下的6根中拿出2根,还剩4根。

(3)第三次从剩下的4根中拿出2根,还剩2根。

(4)第四次把剩下的2根全部拿出,正好分完。 还有别的方法吗?

有8根小棒,每2根一份,把2根圈起来,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有这样的4份。 二、观察以上方法,明确平均分包含分含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求能分成几份,就是分果冻时,每份应该是2个,即每份同样 多。

师小结:上面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叫包含分。 谁能说说我们平均分的结果?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先指名说一说,再让学生同位两个互相说一说,

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注重语言表述。

问题:哪种分法简单? (小组交流)

小结: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数一数。 三、区别平均分物—等分法、包含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把8个果冻,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观察咱们这两节课学的知识,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要分的总数相同,平均分的方法虽然不同,用图表示分的过程也不同(一个是连一连,一个是圈一圈),但是都是平均分。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1. 摆一摆、填一填。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 )份。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 )份。

先摆一摆,再填一填。体会平均分的这种情况与前面第一种情况的不同。此处再次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分,学会了平均分的两种方法,还知道了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实际圈一圈、分一分。 【学习检测】 1. 圈一圈、说一说

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 )袋。 18个玉米可以装( )袋。 2. 有15个木块。

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 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3. 把18个○平均分,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例4 【课标描述】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除法运算的意义。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习目标】

1. 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在分一分、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数与平均分中各数量的对应关系,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第一种含义。

2. 通过教师的介绍,知道除号的名称,了解除号的来源,熟练掌握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重点】

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第一种含义。 【学习过程】

一、师生交流,情景导入

教师:同学们,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他最喜欢吃什么?(竹笋)是呀!今天福娃贝贝请了晶晶、欢欢、迎迎、妮妮来家做客,于是一大早去园子里挖了很多竹笋,来招待客人。可是贝贝却遇到一个难题,该怎样把竹笋分给它的朋友们呢?同学们,能帮帮贝贝解决这一难题吗? 二、学习新知

1. 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例题4。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9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再出示题目:贝贝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 思考:

(1)一共有多少个竹笋?(12个)

(2)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3)要分成几份?(4份)

学生独立分竹笋(用小棒代替),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生):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你能将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组织学生独立书写算式。交流汇报找学生上台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12÷4=3 请大家看(当小老师) 小老师提问:

a.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表示什么意思?(一共有12个竹笋) b. 在这个算式中4表示什么意思?(平均放在4个盘里) c. 在这个算式中3表示什么意思?(每盘放3个竹笋)

教师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算式中各数量都代表什么含义?并让同桌的学生互相说一说。

教师:你为什么要列“12÷4=3”这个算式呢?(“因为要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练习: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条小鱼?平均放在几个盘里?每个盘里放几条?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小

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鱼是15条,除号前面写15;平均放在5个盘,除号后面写5;每个盘里放3条,等号后面写3)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5等于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5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3条) 2. 认识除号。

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复习板书+、-、*)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表示除法的符号是“÷”。

(播放多媒体了解除号的来源)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书写时要注意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我们再回忆一下。

(1)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2)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3)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4)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算式并写一写。 3. 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4. 出示多媒体读一读

8÷4=2 9÷3=3 6÷2=3 15÷5=3 16÷4=4 5. 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个。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个。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个。除法算式:

小结:这一节课学了什么?除法的含义及读法,含义是把单位“1”(单位“1”指的是物体的总数,如12个竹笋、15除以3的15等等)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读法是用文字都出来即可。

1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检测】

1.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题。

2.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2题。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平均分成2份 谁能说说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3.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3题。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例5 【课标描述】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除法运算的意义。 2.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习目标】

1. 创设分竹笋的情景,在分一分、说一说的数学活动中,会用语言描述分的过程与结果,知道除法的第二种含义(包含除),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 通过教师介绍,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能准确说出。 【学习重点】

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习难点】

知道除法的第二种含义(包含除)。

1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过程】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分扣子:

小精灵要把这15个扣子平均分给5个裁缝,你能帮小精灵分一分吗?每个裁缝能分到几个扣子?接着教师选取一名让学生让其作为代表上台来分一下,并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名同学是怎样分的。分的时候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的分,尊重学生的不同分法。分完后问学生:每个裁缝分到了几个扣子?学生观察出:15个扣子,平均分给5个裁缝,每个裁缝可以分到3个扣子。

像这样,把15个扣子平均分给5个裁缝,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用除法来表示,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体验,学习新知 1. 出示小熊分竹笋的情景图。

2. 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把搜集到的信息在小组内说一说。 3.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请同学们先数出20根小棒代替竹笋,动手摆一摆,看看可以摆成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教师: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你能把分竹笋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在小演草上独立写算式,师巡视指导。 4. 指导算式的写法。

教师:哪位同学能上黑板把你写的算式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讲一讲你为什么这么写?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20÷4=5

(2)让学生小老师进行提问:

分别说一说除法20÷4=5 20表示什么意思? 4表示什么意思? 5表示什么意思?

1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20表示有20个竹笋,4表示每4个分一份,5表示分成了5份) 练习1.课本14页做一做第1题。 分一分,填一填。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3)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 除数 商

(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的后面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商) 提问:被除数、除数、商各表示什么?

明确:被除数是要分的数,除数是要平均分的数,商表示要分得的结果。 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你能列出算式吗?(20÷5=4) 练习2.课本14页做一做第2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5=2 15÷3=5 18÷2=9 48÷9=6 56÷7=8 28÷4=7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订正,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练习3.课本练习三第5题。

14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圈一圈,填一填。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将24个草莓先圈一圈,并交流圈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圈草莓的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引导提问:几个草莓一圈? (4个草莓一圈)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24个苹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4,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5.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学习检测】

1.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3. 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8页例1及相关内容。 【课标描述】

能熟练口算表内除法。

1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

2. 利用直观模型,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习重点】

在分桃子活动中,通过直观模型展示,学生说明算式中数字的具体含义,并比较它们在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中的位置,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活经验,作好铺垫 教师呈现如下题目,让学生完成。

填出()里的数,并说出自己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 )×2=12 4×( )=16 5×( )=15 3×( )=21 ( )×6=18 ( )×5=25 二、创设情境,在活动中自主探究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你知道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吗?看,猴妈妈正在给小猴子们分桃子呢。”(呈现主题图) 师: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师:请一位同学把题读一读。

师:猴妈妈要分几个桃?怎么分?谁能列出算式。教师板书:12÷3=□ 2. 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师:先自己想一想猴妈妈是怎样分的,再看一看课件里演示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猴妈妈分桃的过程。 3. 明确探究要求,鼓励自主探究

师:通过分一分,我们知道12÷3的商是4。如果我们以后每做一题都要先分一分,你会有

1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什么感觉?(很麻烦。如果被除数很大,分起来很费时间。)

师:对,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以12÷3=□为例,请同学们结合分桃的过程,想一想、试一试,可以把得到4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4. 展示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师: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和记录的过程会各不相同,教师应读懂学生的思考过程,挖掘其中合理的成分,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预设1:

第一只分3个,12-3=9; 第二只分3个,9-3=6; 第三只分3个,6-3=3; 第四只分3个,3-3=0。

师:这位同学用连减的方法算出能分给4只小猴。看来你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理解得很清楚! 预设2:

预设3 + 3 + 3 + 3 = 12 4个3

师:这位同学采用的是连加的方法,4个3相加是12,也算出了分给4只小猴。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给同学们展示一下。

三、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1. 利用直观模型,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用连减、连加的方法都能算出12÷3的商,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教师:看看小猴分桃后的图,你能想到哪个算式呢? 教师出示下图: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12 教师:谁来说一说3、4、12分别表示什么?

1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师:对比3×4=12和12÷3=□,除法算式的商就是乘法算式中的哪个数?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是有联系的。我们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就可以用乘法来帮忙。

2. 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教师:要计算12÷3=□,你想用哪个乘法算式来帮忙? 教师:想3和几相乘得12,又需要借助谁来帮忙呢?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板书如下。 想:3和几相乘得12? 三(四)十二,商是4。

教师:看来计算除法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3. 回顾反思,提升认识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12÷3=□的计算方法,同学们都想到了哪些计算方法? 教师:计算除法为什么要用乘法口诀来帮忙呢? 教师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师:你喜欢哪种方法? 4. 尝试练习,明确方法

教师:试着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计算12÷4=□的商并与你的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12÷4=□,你想到哪个乘法算式?要想几的乘法口诀? 请你计算下面各题,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0÷5= 12÷6=

12÷3= 10÷2= 8÷4= 9÷3= 6÷6= 12÷4= 四、专项练习,内化方法 1. 完成“做一做”第1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 练习四的第1题

1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教师: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教师:计算后,同位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商的。 3. 练习四的第3题

教师:认真计算,先求出商是几再连线。 五、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2÷3=4 想:三(四)十二,商是4。

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桃? 12÷4=3 想(三)四十二,商是3。 【学习检测】

1. 看口诀写出除法算式。

二五一十 三四十二

( )÷( )=( ) ( )÷( )=(( )÷( )=( ) ( )÷( )=(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 )÷( )=( ) ( )÷( )=(( )÷( )=( ) ( )÷( )=(2. 将除法算式和有联系的乘法算式连一连。

6÷3=□ 3×□=6 10÷2=□ 6×□=12 8÷4=□ □×4=8 12÷6=□ □×2=10 3. 看图填空

19

) )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有( )只鸽子,( )个鸽房,平均每个鸽房飞进( )只鸽子? ( )÷( )=( ) 可以用哪句口诀想出商?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课标描述】

能熟练口算表内除法。 【学习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情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通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情境图,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及两道除法算式,学生说明算式中3个数字的具体含义,在算式比较中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一个乘法算式与两个除法算式相关联,因此,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 )得八 二( )一十 三( )得九 ( )三得六 ( )六十二 三( )十八 2. 口算,并说出相应的口诀。

25÷5 =( ) 18÷6 = ( ) 9÷3 = ( ) 24÷4 = ( )

2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30÷5 = ( ) 20÷5=( ) 8÷3= ( ) 4÷2 = ( ) 0÷2= ( ) 20÷4 = ( )

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合作探究

1. 师:面点叔叔每天早上都要做许多好吃的包子,为我们提供了丰盛的早餐,大家仔细观察叔叔做包子的情境图,谈谈你们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观察并搜集信息) 生1:每屉装了4个包子。 生2:有6个屉。 生3:一共有24个包子。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每屉蒸笼装有4个包子,有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师:你知道要用什么方法计算,要怎么列式吗?为什么?

生1:用乘法列式计算。求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表示6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则用乘法计算,列式为4×6=24(学生自己说出)

师:计算这道算式时想到的是哪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谁还能发现和提出其它数学问题呢?怎样列式?

生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求每屉可装多少个包子?列式:24÷6=4(个)师:你是怎样想的,用的又是哪句口诀?

生:求每屉可装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平均分成了6份,求每份多少个?用除法列式为24÷6=4(个),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生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师:如何列式?用哪句口诀?

生:24÷4=6(屉),想:四(六)二十四。(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 发现规律,体会乘法、除法之间的联系。

师:观察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发言。 生1:都用同一句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生2:一道乘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生3:第一道是乘法,后面两道是除法,这3个数都没变,还是24、4、6.

2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算式中积变成了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一个乘数变成了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另一个乘数变成了除法算式中的商,学生还会发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 小结:

根据一句口诀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也就是说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转换成两个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三、巩固练习

1. 算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24÷4= 16÷4= 25÷5= 20÷5= 18÷3= 30÷6= 2. 练习四第5题

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你能先编一道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多媒体出示:4×5=20(人)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四五二十 谁能编一道除法解决的问题?怎样列式?

多媒体出示:20÷4=5(人)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四五二十 谁还能编一道不同的除法问题?怎样列式?

板书:20÷5=4(组)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四五二十 观察这三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除法算式:

这个算式表示: 除法算式:

这个算式表示:

2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四、全课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2,聪明的小朋友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你们真了不起。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4×6=24 口诀:四六二十四 24÷6=4

24÷4=6 【学习检测】

1. 求商并说出所用口诀。

10÷2= 12÷2= 8÷2= 10÷5= 12÷6= 8÷4= 观察每一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2. 根据口诀说算式。

根据二六十二,你能说出几道算式?四五二十,谁再来试试? 想一想:哪几句口诀只能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3. 看图写算式。

( )×( )=( )

( )÷( )=( ) ( )÷( )=( )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例3 【课标描述】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23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学习目标】

1. 在“分蚕宝宝”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认真读题,会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进一步掌握能运用除法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能正确列式进行计算。

2. 在比较两道“分蚕宝宝”的问题时,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已知条件,会区分“平均分”和“包含分”这两种平均分的方法,知道这两种平均分的问题都用除法解决,能正确表述题目中平均分的方法并列式计算。

3. 在检查计算结果的过程中,知道除法算式的计算结果可以用乘法进行验算,能利用乘法验算除法算式的结果。 【学习重点】

能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会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相应的运算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通过比较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会区分“平均分”和“包含分”,能正确列式计算。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游戏(开火车)

24÷6= 15÷5= 8÷4= 12÷4= 30÷5= 12÷2= 18÷3= 9÷9=

同学们算的又对又快,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吗?例如24÷6? (想:4×6=24,所以24÷6=4)

我们学习了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3左半部分题目

24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谁来读题?(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通过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有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 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3份) 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每个纸盒里有几只蚕宝宝) 求每个纸盒有几只蚕宝宝,也就是求什么?(求每份是几)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你是怎样解决的? 15÷3=5(只) 为什么用除法解决?

(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计算。)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

我们算的答案正确吗?你能想办法检查一下吗?(3×5=15,所以答案正确) 同学们的想法真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检查除法的答案是否正确。 2. 解决“包含分”问题 课件出示例3右半部分题目

谁来读题?(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通过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有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 每个纸盒放5只,也就是每几个分成一份?(每5个分成一份) 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用几个纸盒)

求要用几个纸盒,也就是求什么?(15里面有几个5)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你是怎样解决的?

25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15÷5=3(只) 为什么用除法解决?

(因为求15里面有几个5,这种分法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在15中,每5个分一份,能分成3分,15里面有3个5)

我们算的答案正确吗?你能检查一下吗?(5×3=15,所以答案正确) 3. 区分“平均分”和“包含分” 课件同时出示例3两道题目。

大家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对比一下,这两道题目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数一样,都有15只蚕宝宝) 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能不能用画图的方式分别表示一下?然后找找你画的图里,总数、份数和每份数分别是什么?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下台巡视,选取画的清楚的图示请同学上台展示 (一个是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一个是说每个纸盒放5只) 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也就是让我们怎么分?(平均分成3份) 也就是说,左边的题目告诉了我们总数和什么?(总数和份数) 每个纸盒放5只,也就是让我们怎么分?(每5只分一份) 所以右边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总数和每份数)

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是平均分,因为每份都是5,一样多)

所以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平均分,只要是平均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课本第24页练习五第1题

2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请大家认真读题,通过题目,你分别从这两道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左边题目12筒茶叶,每个盒子放6筒;右边题目把12筒茶叶平均放在两个盒子里) 左边让我们怎么分?右边让我们怎么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左边每6筒分一份,右边平均分成2份。 你会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共同订正。 2. 拓展思维:课本第24页第3题

8个福字,一个大门贴2个,一共可以贴几个大门? 8个福字,用去2个,还剩几个?

请大家认真读题,然后列算式解决这两道问题。想一想,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检测】

36里面有( )个6。

20个〇平均分成5分,每份是( )个。 学校买来14个拖把。

每个班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平均分给7个班,每个班分几个?

27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n9we503fv6tzp834d3b207lq1bb5x01eg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