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22:26:4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专业:光学工程 姓名:王天洋 学号:20111367

摘要: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与发展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产生与发展角度展开论述,进而指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下建设我国自主创新道路。第一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做出综述并进行理论归纳。第二部分,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内容与特征。第三部分,对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讨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自主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科技哲学理念包括:科学技术源于人类生产需要;自然科学是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有力杠杆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变革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科学技术具有决定上层建筑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具有指导作用;要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密切关注不同时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等等,这些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对科学技术性质及其社会影响、科技的社会功能、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分类、科技发展动因、自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问题提出了深刻和独到的见解。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完整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发展战略及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这些基本思想指导下,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结合人类不同时期科技发展成就,解决不同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中国经历了民族独立、民族振兴、国家强大和惠泽人民四个发展时期,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再到“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不断自主创新过程中,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并且它已体现为日趋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这为中国科技发展、创建民主文明的和谐经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一)实践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科技观首先是一种实践科学观。建国后,毛泽东基于东西方强国科技发展的优势和科技对中国发展的需要,终强调发挥科学技术对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了“向科学

进军”的口号;同时,通过实践探索,毛泽东逐渐形成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明确理念。邓小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发展观完全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和升华。在此基础上,江泽民一方面主张科技发展要“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同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从

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出发,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时刻依据中国科技发展现状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二)自主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强调自主创新的科学观。自主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实践中。毛泽东思想一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并把这一方针贯穿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为中国通过自主发展取得科技成就确定了方向和基本发展战略。对外开放时期,邓小平在强调对外开放的同时,特别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他强调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深刻改变了我国科技整体格局和面貌。江泽民的科技思想始终强调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在此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文化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文化的科学观,它始终强调科技发展的环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及科技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早在建国后不久,毛泽东提出了“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这不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也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文化软环境和发展方针。江泽民很重视把科学精神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他主张要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党、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养。胡锦涛同志在关注科学创新、普及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尤为关注科技和文化间的关系。他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文化基础,科学地阐述了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四)人本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人本的科学观。这主要表现在强调科技造福于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上。毛泽东曾经多次强调树立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并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希望通过科学精神帮助中国人民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体现了毛泽东的科学为民所用、为民把握的人本思想。 邓小平则主张科技富国强民,造福人类,特别是要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民族振兴。江泽民确立科技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使科技进步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亿万人民群众;科技造福于民,普及科学知识,以科技知识武装社会。特别是江泽民提出了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的科技伦理价值理念体系,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科技伦理观。胡锦涛在此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实质和内涵做了更为精确的概括。

(五)创新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创新科学观。毛泽东曾经说过,不

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毫无疑问,超过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发展。 邓小平曾说:“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在他看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江泽民系统地论述了科技创新理论体系,由此提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创新理论。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创新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创新功能是其发展的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六)人才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人才科学观。在不同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始终强调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邓小平理论则明确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科学观。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始终强调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开拓创新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因此,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技造福于民的关键问题。

(七)战略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一种战略科学观。在其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把科学技术放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和科技兴国的战略地位上,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战略意义都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科技战略思想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分析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明确地把科教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江泽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战略思想,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中国科技发展五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时代性的科技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全面发展战略,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解决不同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问题而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大发展的结果。多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自主创新发展精神的指导下,从创立到发展,已经日臻完善,逐步体现出实践科学观、自主科学观、文化科学观、人本科学观、创新科学观、人才科学观和战略科学观等功能特点。其中人本性特点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宗旨;自主性体现了其民族性特点;创新性是其发展驱动力;人才观是其实现资源保障;文化性特点是其生存和发展土壤;战略性特点是其科学预见功能和发展目标;唯物实践观特点是其思想灵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因此,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 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号召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东西进行扬弃;动员各媒体改变观念,积极宣传创新信息及刊播创新报道和节目;把创新教育通俗化、实用化。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人们将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傲。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键。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这当中应该包括: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建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创新成果奖励政策和标准;加大对创新成果交流和产业化工作的宣传、中介的投入等等。

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浅析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n9wu302k96trx0166d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