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第一课时)
港头中心小学 何云兰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文脉,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明白保护地球的原因及做法。
2、随文学词,掌握“裹着、渺小”等9个词语,了解汉语言的丰富。 3、在初步运用中感悟说明性文字,掌握规范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 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提示课题,明确目标 1、[板书:猜谜]想猜吗?请读谜面:“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示课件2)[板书:地球] 2、(出示课件3地球):这就是咱们脚下的地球,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来个知识问答吧(示课件4-7)
3、今天学的课文题目,不是“地球”,而是“只有一个地球” (示课件8 )[板书:只有一个],这是为什么呢?读了课文,我们就能全面解开这个谜。 二、据意读文,随文学词,解决问题 1、明确读文要求:(示课件9) 2、检查学习情况
(1)出示本课新词(示课件10--15) (2)说小标题。(示课件16) (3)请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初步感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过渡: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我们知道宇航员有幸飞上太空,目睹了地球上的一切。谁能说说宇航员在太空看见地球发出怎样的感叹?(示课件17 ) (齐读)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质疑: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从哪儿能看出地球“可爱”,从哪儿看出来 请同学们用自由读课文,从哪儿能看出地球“可爱”,从哪儿看出来地球容易“破碎”?用笔画一画。 (一)学习“可爱”部分
1、读了课文你从哪儿了解到地球很可爱?(示课件18)
(句子1)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它的确非常美丽,非常可爱(示课件19—32)(赏图)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示对它的赞美吧!(齐读)
宇航员也要赞美一下:(出示课件33):
(句子2)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示课件33)指名读这句话,评读,齐读
2、地球虽然美丽壮观,但很渺小,体现在哪?生说: (示课件35)(句子3)“它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比较:地球是一个半径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中,它很小。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这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穿插资料:师讲 你能通过读把这种小体现出来吗?(强调应注意词语:只有、扁舟) 四:总结学法,深化主题
通过这一部分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A、我体会到了地球太美丽,太壮观了。
B、我感觉到地球真是太小了,人类生活的范围更是小之又小。
C、学到了许多说明方法 D、我们应该环保??
师: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它,爱护它。)
地球虽然渺小,但它却博大无私,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但人类却无知地对它做了什么呢?下节课大家继续学习。 五、作业
(一)、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写出本课中相应的词语。 1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
2 、用威力威逼恐吓,使人屈服。( ) 3 、对社会所做的有意的事。( )
4 、不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则用。( ) 5 、过度使用,没有节制。( )
(二)、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
可爱 渺小 精心保护
易碎
《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设想
一、注重课标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三课。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说明文,叙述的语言平白,准确简炼。全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作假设等说明方法,先翔实地介绍了地球的特点:①地球是那么美丽壮观而人类活动的范围却很小;②地球上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③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突出了地球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性。最后用总结的形式呼吁大家都来保护地球,真是画龙点睛、点明中心之笔。另外,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地球的外观描写得美丽可爱。
3、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会生字词。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选用联系生活实际法、资源共享法、比较法等来理解课文,用内心视象法进行朗读感悟第一、二自然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生活中自觉地节约资源,用行动来感染身边的人。 4、教材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地球相关知识,懂得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结合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是对有关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知识的理解。
二、关注学情说教法。
1、说学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0—12岁的小学生正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这种抽象思维仍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的持续注意一般在15分钟左右。本班学生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已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能自主地进行质疑和发现,形成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解决学习问题,有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知识面较广,思维活跃。
2、说教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起着指导、帮助和组织作用。而学生是这个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充分发挥其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认识活动中得到锻炼。因此,课堂上我将面对全体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构建“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深入诱导;学生分析讲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及时指导”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重视能力说学法。
在当前“依标脱本”的评价方式课题研究指导下,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改变为教而教,为考而教的传统现象。必须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因此在学法上对我们课堂教学又是一个有力的挑战,在本节课我主要尝试采用以下学法:
1、画、圈、说、读的读书学习法。在初读课文时,我特别强调学生怎样去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不懂或有疑难的地方要做记号,有体会可以在旁边批注。)
2、情感朗读法。本文是说明性文章,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外,还要注意文中开头和结尾有作者的抒情地方,对这两处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来表达学生个人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顺学而教说程序。(见教案)
总之,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引进语文教学的课堂,用信息技术手段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上朗读。扣住课题“只有一个地球”感受地球之美,认识地球资源现状,升华对语言的感悟,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学科的有机整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