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脑皮层的四叶机能: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枕叶——视觉功能为主 顶叶——躯体感觉功能为主 额叶——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2.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大脑两半球的分工和生活中用手的习惯有关。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机体后天学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外在世界和有机体之间形成联系的机制。 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狗,铃铛和肉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斯金纳箱,老鼠和白鸽, 反射性质 强化 学习者角色 学习性质 习得期望 4.心理活动的本质: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有两类不同的条件反射:
一类是以实物即“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一信号系统。 另一类是以言词即“第二信号”为条件刺激物的条件反射,称作第二信号系统。
经典性条件反射 反射性,不随意 发生在反应前 被动学习 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建立联系而成为条件反射 预期条件刺激之后将出现无条件刺激 操作性条件反射 自主性,随意 发生在反应后 主动学习 特定反应结果决定这一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预期自己的反应将产生特定的结果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则是皮层进化到人类阶段所特有的产物,是人类大脑才能实现的条件反射。
第三章
1.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指人运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对自己内外身心状态和环境的觉知。 2.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自我意识反映了认得意愿,态度和心理倾向,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从认知,情感与能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包括自我认知(认知成分),自我体验(情感成分),自我调节(能动性成分)。 3.意识的特征: 自觉性 能动性特征 社会历史制约性特征 4.注意的含义:
①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5.注意的种类:
种类:①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1.刺激物的特点(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对比)2.个体自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情感状态,期待的事物,有机体状态)
②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性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5.对人格的依从性 有意后注意:
也被称为随意注意,既有预定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付出努力。 6.注意的基本特征:
特征:①指向性:只在某个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
②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他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第四章
1.感知觉的含义 感觉: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感觉除获得外界的信息外,还反映有机体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
③ 通过感觉,我们能够了解自身各部分的状态,获得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饱、劳逸、心跳等信息。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按照感官特征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 按照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特性的不同分为:
① 空间知觉:(视知觉起主要作用)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② 时间知觉:即对物质对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通过某种媒介来进行。 ③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运动幻觉) ④错觉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含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注: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4.几种感觉现象
①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暗适应需要较长时间,约30-40分钟。 对光适应则很快,1-2分钟即能完成。
②感觉后像: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会暂留一段时间。
③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红花配绿叶。
④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如,冷色、暧色。
⑤浦肯野现象: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对不同的波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5.知觉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知觉者的主观状态)
选择性:在一个时间段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能感受到少数刺激 ,对象背景可以互相转换。(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知觉者的主观状态)
理解性: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领会。言语具有指导作用(知觉者的知识经验,受言语指导影响)
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稳定性。(大小,明度,形状,颜色,方向) 6.观察与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离不开思维,因此观察也被称为思维着的知觉 特征: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捷性
观察力:指人有目的,主动地观察客观事物,并善于正确发现事物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