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力的培养: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订观察事物的计划和方法,启迪积极思维,做好观察总结,培养良好的品质
第五章
1.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一个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
⑴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
① 内隐记忆:也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与外显记忆相对,指人在无意识状态下,已有
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
②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人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作业产
生的有意识影响的记忆。 ⑵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方式不同:
①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时间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一次性获得。 ②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 认知、运动技能的记忆。需多
次尝试获得。
⑶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
①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
② 语词记忆:以事物关系、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 ③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 ④ 运动记忆:以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
⑤ 情景记忆: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 ⑷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
由美国心理学家柯林斯和奎利恩1969年提出的。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语义网络系统。
4.遗忘的含义:对过去曾经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进行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暂时性遗忘:指由于受到干扰,识记材料暂时不能重现,但在适当条件下还可以重现。 永久性遗忘:指不经过重新学习就再也不能重现。 5.遗忘的规律:
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1850-1909)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
⑵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快,以后遗忘的速度下降,到后来遗忘停在一定水平上不再发展,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⑶他描绘出一条遗忘曲线(或称保持曲线),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①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 ②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渐趋平稳; ③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6.遗忘的原因:
⑴记忆痕迹衰退说:记忆内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
⑵干扰抑制说:遗忘是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 干扰的形式有两种:① 前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②倒摄抑制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⑶动机性遗忘:又叫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⑷线索依赖性遗忘:信息由于找不到回忆的线索而不能提取出来。如“舌尖现象”。 7.记忆的三系统:
感觉记忆: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仍能保持一个极短暂时间的记忆形式。
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0.25~2秒;
②信息编码依据其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③记忆容量大:一般认为是9个~20个字母; ③ 感觉记忆痕迹易消褪。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是正在操作、活动的记忆,又称为工作记忆。 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5~20秒,不超过1分钟; ②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④ 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存储;
长时记忆系统: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 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 ②记忆容量无限:5万~10万组块或1015bits 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 ⑤ 信息提取有两种方式:回忆和再认。
8.如何正确复习:
①及时复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一般要视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难易程度以及记忆已经达到的水平而定。一般学习同一材料用集中复习;学习内容较多时,用分散复习。
③ 复习方式多样化:多样化的复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到新颖,调动积极性。 ④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感官相互配合,有利于神经联系,形成记忆痕迹,激发记忆痕迹的复活,提高记忆效果。(张淳“七录斋”) ⑤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相互结合):尝试回忆是指在识记的材料尚未牢固记住之前试图回忆的复习方法。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手段。
⑥ 掌握复习的“量”:复习达到150%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⑦间隔复习
第六章
1.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特征:
间接性:思维借助一定媒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来反映事物
概括性:是指能够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具有本质特征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客观事物 2.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①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从反映内容看: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整体特征、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容联系; ③从反映形式看: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思维是理性认识。
④总之,感觉和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而思维则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