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赏析古诗的表达技巧
(对应学生用书33~36页)
1. 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熟知诗歌常见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3. 熟知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近义词辨析(七) 1. “违反”与“违犯”
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程度较浅。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等)。程度较深。 2. “边疆”与“边境”
边疆: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边界:地区间的界线(多指国界,有时也指省界、县界)。范围较小。
3. “年青”与“年轻”
专指年龄段用“年轻”,专指年少时用“年青”。“年轻”可用于比较,如:我比93岁的“侯老”侯祥年轻25岁,我们俩不在一个年龄段。这里的“年轻”是不能换用“年青”的。 4. “诞辰”与“诞生”
诞辰:人们所尊敬的人的生日,名词。诞生:指人的出生,动词。拿2005年12月26日来说,这天是毛泽东同志112周年诞辰,也可说是毛泽东同志诞生112周年纪念日。 5. “公然”与“公开”
“公然”是副词,在句子中只能作状语。“公开”是动词、形容词兼副词,因而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或状语。
6. “衷情”与“钟情”
衷情:指内心的情感,名词。钟情:指感情专一,是动词。 7. “盈利”与“营利”
盈利:指获得的利润,是名词。营利:指设法获取利润,是动词。 8. “遏制”与“遏止”
遏制:制止、控制讲,是及物动词。遏止:用力阻止,是不及物动词,常用在否定句式中,不带宾语。
9. “清除”与“铲除”
两者的共同点是连根拔去,消灭干净。但“清除”的宾语往往是积雪、利弊、内奸等,而“铲除”的宾语一般是杂草、祸根和旧习俗等。 10. “搜剿”与“搜缴”
搜剿:搜索剿灭。对象是人。搜缴:搜查缴获。对象是物。 ●常见易混淆的成语(七)
1. 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 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
2. 神采奕奕:精神旺盛,容貌焕发。 神采飞扬: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神。
- 1 -
3. 生气勃勃:勃勃,精神旺盛的样子。生命力强,富有朝气。多用于指人。 生机勃勃: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多用于指事物。 4. 龙腾虎跃:形容威武雄壮,非常活跃。
生龙活虎: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5.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6. 手无寸铁:形容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7. 束手无策: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的办法。
手足无措:手足无处安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才好。常用于形容举止慌乱。 8. 视若无睹:虽然看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有看见一样。 9.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束之高阁: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10. 因势利导: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顺水推舟:比喻顺应情势说话办事。 ●重点实词(五)
1. 劝学。(《劝学》)(勉励)
2.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迫近)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见识浅陋)
4.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当作边邑) 5.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始得西山宴游记》)(拨开,分开) 6.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本纪》)(身孕)
7.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刺客列传》)(小步快走) 8. 思厥先祖父。(《六国论》)(厥:他们的)
9.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思疏》)(主持,掌握) 10.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李将军列传》)(判决) ●重点虚词“焉” 1. 用作语气助词。
(1)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2)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 “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如: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 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如:使皇武子辞焉。(《崤之战》) 3. 用作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①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②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 用作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等。如: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字形速记
兴高采烈 张灯结彩 惨绝人寰 粲然一笑 沧海桑田 苍茫大海 藏垢纳污 草菅人命 恻隐之心 层见错出 层峦叠嶂 插科打诨 蝉联冠军 神采奕奕 陈词滥调 惩前毖后 惩一儆百 吃里扒外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
- 2 -
1.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2.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3.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4.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 6.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7.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8.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9.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表现手法辨析(二)之“渲染与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像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写作素材
谦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门罗
瑞典文学院2013年10月10日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始终执着地写作短篇小说,锤炼技艺,一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并以此屡获大奖。她被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誉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瑞典文学院给她的颁奖词则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但门罗对此相当谦虚,她说:“我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可以吸引我,所以我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被太多东西干扰。我想或许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门罗的低调是公认的,美国文学评论家大卫·何梅尔评价道:“门罗不是社会名流,实际上她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很少出现在签售会上。”据悉,她的许多早期创作,是陆陆续续地在孩子的呼噜声旁,或者等待烤炉的间歇中完成的。事实上,《快乐影子舞》前后花了20年才写完。
【话题】纯粹;心无旁骛;执着;谦虚。
1. 对各种表现手法缺乏清楚的辨认,不能结合诗句进行准确分析。 2. 套用名词术语,分析粗疏。
- 3 -
, 一) 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主要修辞手法有比拟、比喻、对比、借代、夸张、对偶、互文、用典、双关、反复、排比等。
1.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常见有拟人与拟物两种类型。拟人,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人来写,或者说用写人的人称或词语来写物,给物注以情感。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拟物,是通过想象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 比喻。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 对比。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照。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与“衬托”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是并列的,衬托有主次之别。如杜甫用“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天地一沙鸥”来衬托孤独寂寞的心情。
4. 借代。抓住事物的相关点,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替代。如陈羽《从军行》中“红旗直上天山雪”,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帆”与“棹(船桨)”,指代船。如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本是传说中发明造酒的人,后来就用他的姓名来代指酒。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是音乐器材,用来指代音乐。
5. 夸张。把被描述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的手法。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6. 对偶。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又叫“对仗”。如刘禹锡《酬白乐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 互文。就是本应连起来说的两件事物或两个词语,前后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也称“互文见义”。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水村山郭酒旗风”“主人下马客在船”等。
8.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如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9. 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构成双重意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这就是双关。双关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谐音双关,一是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语义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一语两义,它可以增强语言的容量,造成语言的含蓄美。如李商隐《落花》:“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中的“芳心”便是语义双关。 10. 反复。或渲染气氛,或加强语气,从而起到强化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1. 排比。可起到加强语势、使诗歌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阁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典例1 (201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清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张 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