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之叹词试论
————古代汉语论文
外国语学院 方圆
学号:201305071014 2014/12/27
古代汉语之叹词试论
引言
感叹词是汉语中极为特殊的一类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其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古称之为嗟叹辞或叹息辞。《马氏文通》里称“叹字”;严复《英文汉诂》中称“叱叹字”。此外大同小异的名称尚多。
与古代汉语中其他的实词和虚词相比,叹词算是十分有意思的一类了。本文中探究的古代汉语中的感叹词是指出现在句首,表达人们说话时的喜、怒、哀、乐、惊讶等情绪的词。所谓的句中、句末感叹词,以及应答词、语气词并不在本文的探究范围之内。
一、 感叹词的界定
感叹词是不是语言成分?或者说,感叹词不是词?这个问题就显得相当怪异了。从汉唐时代开始,训诂学家们就把这类“有所叹美,有所伤痛之声”、“心不平之声”称作“叹辞”。而被誉为中国语言学现代化、语法学现代化开端的《马氏文通》更是明确指出:凡虚字以鸣心中不平者,曰叹字。至此,感叹词是词这个观念已是深入人心,令人信服。
但是汉语中的感叹词不能做句子成分,不能和其他实词一起组合,既没有形态变化也没有词汇意义,由此人们对其词类归属争论不休。
我们认为这种争论可以通过更高层次的词类划分来得到解决。词的各种语法功能概括到顶点无非两种:与别的成分组合成句或做独立成分。因此,根据“能否与别的成分组合”这样概括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大类应该是概括水平最高的了。首先根据是否有组合能力把词分为组合词和非组合词两大类。其次在组合词内部根据能否做句法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能做句子成分,而虚词不能。而非组合词中则主要包括感叹词(语气词)。通过这种方法,感叹词的归类问题就可较好地解决了。
你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把感叹词叫作词,为什么不承认它们是词呢?如果它们不是词,那又该怎么称呼它们?人们对于事物的命名只要抓住其主要特征就可,不需要百分之百的精确。由于语言符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也没有必要再给它们换个称谓。所以我们依然称之为“感叹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词”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词有着极大的差别。
对于感叹词与语气词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认为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如:1、感叹词无组合能力,独立成句表达感情;语气词有结合能力,依附句子表达语气;2、 叹词是封闭的,独立于句子之外;语气词是开放性的,大都依附于句子;3、叹词作句子独立成分;语气词无独立性。
从语法功能上来看,语气词有的功能感叹词也有。至于感叹词独立性强,可以单独成句,语气词只能依附于句子的说法也不能证明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人们常常认为它们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另一证据是语气词常常出现在句尾,感叹词常常出现在句首。然而,在一些古汉语中,语气词的位置也不是位于句尾的,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论语.学而》)。感叹词也有出现在句尾的,如:“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返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庄子.大宗师》)。对于“猗”有诸多的争议,然而这也反映出了语气词和感叹词有相当多的共性。
文言中的语气词和感叹词,有许多表示相似感情,同时又形音皆近的。如“唉:矣”、“呼:乎”,甚至有完全一致的,如“已”。
将“唉:矣”这一组作为例证。
2
“唉”作感叹词,用作句首,表应诺或感叹。如: (1) 狂屈曰:“唉!予知之。”(《庄子.知北游》) (2)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史记.
项羽本纪》) “矣”作语气词,在句尾,表应诺和感叹。如:
(1)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2) 国危矣!(《左传》)
这两个词可谓有同源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推测在汉语形成之初语气词和感叹词或者已经产生了,当时它们之间或者应该是没有区别的,唯一作用就是表示感叹。理由是直到西周时期它们还有相似的功能, 其分流应该是西周之后。春秋战国以后语气词开始繁盛,出现了表疑问的语气词,如“乎”分化出了表疑问的语气,旧的一批语气词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如“矣”表陈述语气,“也”表判断语气。这种繁盛使得语气词正式从感叹词中分离出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二、 感叹词的连用以及其表达的感叹句
古汉语叹词比较多的情况是用一个字,但也有二字连文的。它们或者是单个叹词的形态变化即前人所谓的“重言”,或者由两个不同的叹词组成,也有与一个助词构成了新的叹词的情况。
举例如下: A、 重言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诗.商颂.烈祖》)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诗.小雅.荡》) 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耶?(《后汉书》)
B、 由两个叹词组合 噫嘻成王。(《诗.周颂.噫嘻》)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卫风.氓》) 呜呼哀哉,尼父!(《礼记》) C、 有一个叹词和一个助词组合 嗟来桑户乎。(《庄子》) 噫乎彼寒女,永诧异物群。(韩愈《谢自然》)
古汉语叹词除了单字双字外,还存在连用三字四字的。如: 《尚书.大传》:“嗟子乎!此盖吾先君文武之风也夫!” 《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 《诗.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 《史记.越世家》:“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
《文通》说:“叹字始于单音,而极于三音”,又说“统观叹辞,或单音,或双音,
音至于三至矣,无过之者。”因为汉字是一音一音的,故四字连用的叹词,可以说是音至于四了。
(1) “ 於戏 ” 表达的感叹 句
上古汉语中有“於”表达的感叹句,如: 夔日:“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史记五帝本纪》) 禹 日:“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 (《史记 夏本纪》) 上古亦有 “ 於乎 ” 的用例 , 如 :
3
武王日:“於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 (《史记.宋微子世》)
中古时期,就本文所查阅的语料中,未发现有“於”、“於乎”、“於呼”的用例,仅有“於戏”的用例,如 :
大祚告穷,天禄永终。於戏!王其允执其中,敬遵典训,副率土之嘉愿,恢洪业于无穷,时膺休佑,以答三灵之眷望。(《宋 书〃 卷二》 )
於戏!王公群后,百辟卿士,靖康厥职,帅意无怠,以永天休。(《宋书 〃 卷十四》)
(2)“ 呜呼”表达的感叹句 中古时期,“呜呼”大多表示悲伤,如 : 惰之悲不得言,直视良久,乃长叹日:“呜呼!“自此一不复及。 (《 宋书〃卷十》) 呜呼! 尚生不存,仲氏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 古文观止》)
也有表示慨叹的,如 :
呜呼!呜呼 ! 故语有之日,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宋书〃卷四十~》)
呜呼,六代传言,今在韶州。四辈学徒,空游嵩领。可谓鱼游于水 ,布网于高山。(《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神会语录》) 少数表示赞美的,如 : 其文曰:“呜呼!积善之墓。” (《大唐新语》)
中古没有“ 呜乎“的用例,仅有一例“ 乌乎”的用例 : 岁月不安居,乌乎我皇考 !(《 宋书 卷二十》) ( 3 ) “ 嗟乎 / 嗟夫” 表达的感叹句 上古汉语中,“ 嗟” 可以单独使用表示感叹,如 : 尧 日:“嗟!四岳 。” ( 《 史记 五帝本纪》 ) 舜 曰 :“嗟 !” (《 史记 五帝本纪》 )
发展到中古时期 ,“ 嗟” 单独表示感叹的用例 已经很少见 . 和句子融合在一起表示感叹的 , 如 :
嗟城中如流鱼 , 谁能复顾室家 !(《宋书〃卷二十二》)
中古时期 , “ 嗟乎 ” 的使用频率 已经很低 , 为数不多 的几个 用例仅存在于《 敦煌 变文校注》 和《 古文观止》 中 , 如 : 嗟乎 !长居突厥之穹庐。 (《 敦煌变文校注〃王昭君变文》)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古文观止》)
嗟乎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古文观止》) “ 嗟夫” 在 中古时期基本不使用 , 仅见一例 : 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 以拒秦 。(《古文观止》)
三、 感叹词的字序倒置
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字序可以倒置,即前人所谓的“倒文”。连绵叹词的字序同样也有倒置的情况。倒置后,意义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一种常用,一种罕用罢了。
举例如下: A、 噫嘻
噫嘻成王。(《诗.周颂.噫嘻》)
呜呼噫嘻!吾想夫北风振漠…… 李华(《吊古战场文》)
嘻噫
呜呼嘻噫!在汉室者昭君,亡桀讨者妮妃。(《敦煌变文集》) B、 吁嗟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