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地多晴朗天气 B. C地气温低于F地
C.图中气压F>C>D>E D.F地盛行上升气流 【答案】 18.B 19.C 20.C 【解析】 试题分析:
18.图中山脉为武夷山,它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分界线,是闽江水系与赣江水系的分水岭,故B正确。福建省与广东省的分界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为南岭。 19.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沉积岩,所以这里必然先形成洼地④,然后发生了沉积作用①。后来又有地壳抬升,岩层隆起,高出地表②,才会被外力侵蚀,形成丹霞地貌③,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②③。
20.根据等压面“凸高凹低”的规律可知,C为低压,F为高压。据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相反,可知D为高压,E为低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气压F>C>D>E,选C答案。C处气压低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阴雨天气。F处气压高气温低,气流下沉,天气晴朗为主,故AD错误。C处气温高于F处,排除B。
考点:我国山脉的地理意义,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热力环流.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小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1.图的左下角有一实线为我国春小麦与冬小麦在地域上的分界线,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降水 D.热量 22.东北小麦比南方小麦营养价值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品种优良,精耕细作 B.生育期长,光照充足 C.生长期长,日温差大 D.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答 案】 21.D 22.B 【解析】 试题分析:
21.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华北平原冬季气温较东北平原高,热量充足,故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故二者在地域上的界线,主要受热量的影响,选D答案。
22.考查生长期与生育期的区别。生长期是指农作物能够生长的时期,生育期是指作物的生长周期即某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东北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生长期短,但作物生育期长,加上夏季白昼长,光照充足,日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所以小麦营养价值高,故B正确C错误。南疗方位于南方地区,降水较丰富,由于耕地面积没有东北平原的广阔,在种植过程中精耕细作,故AD错误。 考点: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分布的因素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56分)
23.(12分)下图左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一个小区域,右为建坝后河床剖面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3分)
(2)分析影响该区域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3分)
(3)若该区域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请用“一”标注坝址位置,说明选择的理由。分析建坝后图示河段河床剖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6分) 【答案】
(1)以低缓丘陵为主(地形起伏不大);(1分)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向西南倾斜,或答北高南低也可给分);(1分)区域内有河谷(盆地)地形(1分)
(2)丘陵缓坡地形,低缓开阔,且利于排水。(1分)临近河流,水源充足;(1分)位于向阳坡,光照充足(1分)
(3)(坝址标在图上盆地出口的峡谷处)(1分);理由:盆地出口处建坝,能形成较大库容,蓄水量大;(1分)地处峡谷地段,易截流,工程量小,造价低。(1分)建坝后图示河段河床剖面变化原因:受水库蓄水的影响,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大坝上游河床上升;受水库季节性放水的影响,大坝下游河床受到流水侵蚀作用(下切),河床下降。(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该区域以低缓丘陵为主,地形起伏不大。根据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知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或东北向西南倾斜、北高南低)。再由河流与池塘的关系可知,池塘位于盆地中,地势低平,水源汇聚。
(2)从图中可看出聚落所在地,海拔高度为35到40米之间,且等高线稀疏,说明聚落位于丘陵的缓坡地带,且地形开阔。同时聚落附近有河流,水源丰富,河谷地带有水源汇聚,但聚落并没有在河谷地带,说明考虑到了排水问题。且该聚落位于南侧,向阳坡,光照充足。[来源:学*科*网Z*X*X*K]
(3)水库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方便截流,同时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宜选在河谷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能形成较大库容,蓄水量大。故坝址标在图
中盆地出口的峡谷处。建坝后上游河床上升,下游河床下降,原因是:水库拦水的同时也把泥沙拦住,泥沙淤积,故上游河床上升。而下游受水库季节性放水的影响,河床下切,河床下降。
考点:区域的自然环境,聚落形成的因素,水库的选址问题 24.(14分)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请指出图中甲国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并解释其成因。(6分)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4分) (3)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4分) 【答案】
(1)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2分)
成因:处于大分水岭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海暖流增温增湿。(4分) (2)乙国冬季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西部沿海降水多(2分);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2分)[来源:学&科&网] (3)西北季风(2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季风(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经纬度及“大堡礁”可知甲国为澳大利亚,阴影区位于东北部的大分水岭,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使得该阴影区全年高温多雨,即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