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酒壮英雄胆”,“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诸侯”,“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把酒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何其壮烈,豪气干云。气冲云霄;惊天地,泣鬼神。“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妇孺皆知,流传千年不朽。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酒自诞生起,便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文学诗歌、小说、辞赋、对联中更是随处可见,已经发展成深远悠久的酒文化。 关键字:酒 文化 历史
正文: (一)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酒文化 1.1 总述
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源于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传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雏形。战国时期竹简《穆天子传》中便记载到西王母迎周穆王于瑶池之上,开怀畅饮的故事。此后代代相传,便有每年三月初三,西王母操办“蟠桃盛会”的典故。自后酒文化便出现在各种文学体裁当中。志怪小说《搜神记》记有“千日酒”的故事: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即次酒饮后一醉三年不醒。一位名叫刘玄石(有说即刘伶)的去求酒喝,狄希由于酒还没有酿好,先是不肯给他喝,但禁不住刘玄石再三相求,只好给了他一杯。刘玄石只饮了这一杯,一醉三年方醒。醒后第一句话:“快哉,醉我也。”一些被他的酒气冲入鼻中的人,“亦各醉卧三月”。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晋代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的《鹔鹴篇》中叙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时便有文君当垆的描写。中国文学著作,几乎篇篇有酒,作者借助酒的神力,努力刻画人物性格的豪、侠、勇、猛、智、礼、信、义,揭示人物的思想情趣,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生活气氛,俨然已经成为作者重要的艺术手段,酒文化也在历史变化中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与发展。
1.2四大古典小说中的酒文化 一、《三国演义》
明代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第一部最完整的艺 术成就最高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书中不论是“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群英会蒋干中计”,“关云长单刀赴会”,经常以酒为道具,错落有致,别有情趣,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身份,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感慨与想象。全书一百二十回,发生饮酒场面319次之多。可见酒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酒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二、《水浒传》
《水浒传》是著名的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古典小说,有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著。作者以发生在北宋末年山东地区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为背景。作者以“酒”为道具 ,抓住不同人物的身份、经历,始终把握人物的不同特点和同类型人物不同因素的发掘,努力在同中显异,细腻地写出他们的区别,特点迥异,“酒”对塑造人物起到了难以想象的益处。
三、《西游记》
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中主人公唐僧虽然是佛门弟子,佛教戒酒,但其中仍不乏对酒的描写。全书共一百回,各种饮酒场面就有103次之多,其中有接风酒、庆贺酒、鼓励奖励酒、酬谢酒等。 四、《红楼梦》
最为具有中国古代最高艺术成就的《红楼梦》,曹雪芹详细地描述了金陵贾宁两府的盛衰详史。《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的饮宴描写有声有色,细腻逼真,人物性格特点在其中活灵活现。全书中描写饮宴的事例枚不胜举。闲吟、践行、接风、祭奠、庆贺、赏赐、年节饮宴和结社会盟等处处都有。
(二)对联中的酒文化 2.1总述 “酒联”是中国酒文化的特有形式之一,是中国酒文化中灿烂于世界酒文化之林的奇葩。“酒联”是利用对联来表达酒自身产品、服务等内容进行概括,形象化、艺术化,达到宣传品牌,提高其文化品位、树立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目的而撰写的对联。酒联包括酿酒、卖酒、赞酒等,充分利用和酿酒、卖酒、用酒、酒名、酒具等相关连的事物,最常用作酒厂、酒店、酒楼、酒店的楹联,来体现酒的文化价值。但严格说来,日常生活中,借酒抒情,节庆哀挽、诗词言志等方面撰写的对联不应算作“酒联”。 2.2相关的酒联 一、酒业联
《水浒传》中快活林酒店的酒望子上便书有“河阳风月”四个大字,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浔阳江酒楼门边华表柱上两面粉墙上写着“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苏轼题写了“浔阳江正库”牌匾。
白居易谪居江州之时,听说苏家酒店的“透瓶香”名闻遐迩,便慕名而往。店门有副对联“杯中酒频满;店里客常新”,横批“透瓶香”。白居易进店后,让酒保打半斤酒来,不料只打给二两,好说歹说不行———原来好酒有限。店家靠此招揽生意,几口饮干。白居易喝完后还想喝,于是提笔写下“杯中酒不满;店里客怎依”,横批“透怨语”。这一改,人们以为酒家欺客,分量不足,少有顾客登门。白居易听闻后,觉得很不过意,连忙赶到酒家道歉,将上下联各增四字:“杯中酒不满,实难过瘾;店里客怎依,欲醉方休”;横批“透赞语”。自此,苏家酒店生意又好起来。 二、酒店妙联
“尽是青州从事;那有平原督邮”———《镜花缘》(李汝珍著)中酒店联。“青州从事”喻好酒,“平原督邮”指劣酒。
“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警世通言》(冯梦龙著)。 “世上上百年,此时李翰林乐处;瓮边尺寸地,可为毕吏部醉乡”———李翰林指李白,性极嗜酒,自称“会当一饮三百杯,但愿长远不复醒”。毕吏部,晋代毕卓,太兴末,为吏部郎。嗜酒。曾因醉酒在半夜盗酒喝,被掌管人抓住。此联无一“酒”子,称赞了酒店的美名。
三、妙对酒联
“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
“美酒可消愁,入座应无愁里客;好山真似画,依栏都是画中人”———福州南台广聚楼联。
“饮酒读离骚,也算屠门大爵;和羹调鼎鼐,不如左手持螯”———长沙饮和祥酒店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天然居酒楼联。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苏东坡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进,无气国无生机”——荆公
“酒色气财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强外边,不活百岁寿也长”——佛印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有乐,斟碗酒尝。” “远客来沽,只因开坛香十里;近邻不饮,原为隔壁醉三家”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杯中酒滴滴皆醇香,酌量而饮;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 (三)酒令 3.1总述
酒令是一种文化艺术,酒令的内容包罗万象,诗歌、谜语、对联、成语、典故、歇后语、俗语、格言、人名、书名、舞蹈、棋牌等等,凡与生活相关的,皆可做令。酒令自周代起开始出现,初具雏形。以后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与创新,得以流行神州大地。唐宋时期,尤为发达。酒令有古代与当代之别。古代酒令可分为游戏令、赌赛令和文字令,当代酒令主要是赌赛令和游戏令。 3.2酒令例举
筹令名目极多,如“水浒叶子”、“艺女叶子”、“名贤故事令”、“唐诗酒筹令”、“《红楼梦》筹令”、“美女寻夫令”、“访西施令”、“六十四卦令”、“沾化名令”、“月夜钟声”、“七十二候令”等等,不一而足。 下以”访西施令“为例。 筹谱如下:
范蠡:得此筹者访西施 越王:赐酒慰劳范大夫 文仲:对饮,以后代酒。(对饮,即与范蠡对饮;”以后代酒“,凡是再该范蠡饮酒时。均由文仲代饮。)
诸暨郢:对饮,各一杯。
吴王:赐酒犒赏范大夫,立饮,劝子胥酌定拳数(“劝子胥酌定拳数”:持”吴王“筹被寻出后,若以后寻到伍子胥,“吴王”负责劝“子胥”与“范蠡”豁拳,并定豁几拳。) 伯嚭:范蠡说笑话,奉酒给伯嚭饮
东施:做媒,吃谢媒酒,回敬范蠡(做媒:”东施“被寻出后,范蠡先敬东施一杯,东施回敬一杯。以后陪范蠡寻“西施”。) 王孙雄:姆战五拳 华登:行哑拳令三拳 王子友:豁一拳
伍子胥:姆战,无定数,由伍子胥定几拳 西施:歌一曲,劝范蠡饮一杯 (四)综述
形式多样、题材纷繁的中国文学体裁,深刻展现了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采,形成了一部形象描写的中华酒文化史。内容深厚、浓郁深厚的中国酒文化史,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不可或缺、浓郁的神采。因酒产生的趣闻轶事、传世佳作,大量见于古今史书、笔记、散文、传记、小说、传奇、诗歌等文学体裁中,最终有了“无酒不成书”的说法。
参考文献:
[1]刘普伟、刘云著 《说酒—中外酒文化大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 [2]李继亮著 《中外名酒文化与鉴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 [3]唐明官.酒文化问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中国酒类技术网 [5]中国名酒网 [6]中国书生网
[7]洪光住.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北京.中国轻业出版社,2001 [8]李大和.白酒生产问答.北京.中国轻业出版社,2001 [9]EXPLORING WINES & SPIRITS
[10]今户荣一.《中国の名酒100选》德间书店 2009.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