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学 生 就 业 问 题 调 研 报 告
院系:教育系
专业:教育学
班级:2014级教育一班姓名:陈露 学号:20143930104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招生的扩大和就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题。即将面临就业的我们,作为背负着家长、社会和自身的期望值的特殊群体,通常我们自我定位比较高, 对自己未来工作期望值比较高,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这是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就业难 就业观念 就业能力 心理素质 就业目标 科学定位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渐露端倪,成为近几年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2004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690万的记录。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高达727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大学生就业难!这已成为社会上“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
“毕业就失业”是所有将要走出大学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他们的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古就有尊崇教育的优秀传统。可是走到今天,我国的高校体制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
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一、社会
(1)、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地: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者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
(2)、过节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很不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而且,我国的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到饱和状态。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使他们在求职择业的竞争潮流中处于劣势。
(3)、就业过程存在着不足。首先,就业信息的双向不畅通,毕业大学生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完备信息,同样,用人单位也由于信息不完善无法找寻到最合适的人才。再者,就业环境中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男女就业不平等,文理就业不公平以及面试中的暗箱操作,都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趋势更加严峻。
(4)、社会壁垒的形成。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途中的绊脚石。有许多在找工作的大学生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户口,是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就业单位失之交臂。
二、学校
(1)、高校的专业素质和调整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的面试中反映,高小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
(3)、忽略了之业素质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了赏析课,却没有高校在课程中设置职业素质课。这让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连最
基本的职场礼仪都不了解,为自己职场发展造成了障碍。
(4)、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
三、大学生自身
(1)、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①、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②、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③、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
(2)、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大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社会需求不关心,对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很好地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过高地追求超越自身素质的职业和社会提供的条件,缺乏正确的择业定位。主要表现在:择业期望值普遍过高,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而并未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实力;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 “高不成,低不就”,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原因。 (3)、大学生自身性格缺点。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而且社会对“90后”这一代的评价褒贬不一,用人单位认为“90后”大学生员工普遍存在着散漫、忠诚度低、责任心弱等缺点,使用人单位招聘时有所顾忌。
第三部分、解决措施
一、国家
(1)、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促进就业。通过各项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消除户籍、档案等人为限制毕业生自由就业的障碍,加大对支边、支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应注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协词增长。经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