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网瘾少年的形成以及教育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20:59: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网瘾少年”的教育对策和监管机制研究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12应用心理学张腾)

摘要:自从中国1994年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以后,网民数量逐年增加,网络逐渐普及

到千家万户。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冲击。青少年作为网民中最活跃的主力军,仍然处在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期,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资源的影响,从而导致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青少年网瘾问题一出现,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青少年网瘾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多贡献。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一是青少年网瘾的定义,二是青少年网瘾的界定与测量方法,三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和类型,四是青少年的网瘾的辅导和教育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 监管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

1.引言

2014年6月18日网易教育发了这么一篇新闻稿“你们凭什么以戒“网瘾”之名夺走她

的生命”

生前,19岁的“问题少女”玲玲,被紧紧包裹在一张张充满诱惑和逼迫的“网”里。这个正值花季的河南女孩,很早便辍学了,开始沉浸在互联网中。她的母亲早已离异,忙于事业无暇照顾孩子,心里想着:总得找个能管得住她的地方。

母亲将目光投向郑州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这所自诩为“问题少年中原教育第一品牌”的学校,或许是让孩子改头换面的“理想天堂”。

4月6日,学校专程派车,从河南新乡的家中把玲玲接走。

42天后,玲玲的母亲在郑州一家医院的太平间里,见到了不再顽皮、安安静静的孩子。 这所坐落在郑州南四环外的学校,在宣传材料中号称善于运用和谐赏识教育、心灵沟通式教育,来改善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已成功转化3826名问题少年”。

“在这里,孩子没有单独行动的机会,哪怕上厕所也得打报告,在教官的陪同下才能前往。”学校的一位招生负责人告诉一名记者乔装的“家长”,语气里带着自信和炫耀。如他所言,学校里的50多个学生,如同被囚禁在牢笼中的困兽,“跑没有机会,翻墙都没有机会”。他们被教官、老师、保安,连同从内到外的三道门所编织的一张“大网”严严实实地囚在学校内。

玲玲就是因为试图冲破这张“网”,遭到学校老师的虐待和体罚——校方用的词是“加训”。5月19日晚上,她被强行要求训练“前倒(地)”和“后倒(地)”,到后面,几名教官拉着玲玲的胳膊和腿将她高高抬起,背部朝下,猛地摔在水泥地上。

满身淤血和青肿的玲玲,死在装着安全防护网的学校宿舍里。

记得多年以前有个杨教授,他们宣扬着网络是恶魔,让青少年成瘾,变得不乖不爱学习甚至去犯罪,然后开办各种网瘾戒除班,采用电击等非人道方法让那些所谓的“网瘾少年”变得和正常人一样。最终因为央视的报道而被人们所唾弃。没想到的是,这种网瘾戒除学校还在办,还在招人,最可怕的是,每年都会有人在里面死去。博强学校不是唯一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用着“训练”名号来折磨学生的“学校”。

事实上,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中,就曾明确否定了“网络成瘾”这一说法,并明确表示,对于网络使用不当行为的干预,绝不是中断或终止其上网行为,且严格禁止限制人身自由的干预方法,严禁体罚。

在当今社会,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网络成瘾,该如何教育“网瘾少年”呢?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因此对网络使用的研究最先是从美国开始的。美国学者肖顿(M.A. Shotton)1989年第一次发现人们对计算机会产生依赖现象,“即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沉迷赌博的心理应激相仿的现象与行为,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缺损。肖顿认为这些现象与行为可运用心理学进行一定的解释,并以著作《计算机上瘾》(computer addiction)首开了有关计算机依赖问题的研究。”美国著名精神病研究专家伊凡·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在1994年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这一概念。戈登伯格借用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指出网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其症状为:过度使用网络,造成学业、工作、社会、家庭等身心功能的减弱。这个定义从过度使用网络、一系列日常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身心功能减弱两个方面来界定网络成瘾的概 念。1997年,戈登伯格又进一步将网络成癒一词改为病理性网络使用,将网络成瘾的定义研究从心理学延伸到了精神病学领域。他将网瘾定义为: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心情沮丧、或者身体健康、心理、人际关系、婚姻状况、经济能力或社会作用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我国网络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也在稳步发展中。在此选择两个观点。 我国学者杨红梅将网络成瘾界定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和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由于这种无理由的过度上网行为,网络成瘾最终会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并伴随有躯体症状。” 而应力、岳晓东则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个体在一定人格基础和外界条件下,由于过度使用网络不断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絮乱,形成心理依赖和躯体依赖,产生耐受性和戒断反应,以心理障碍、精神症状、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导致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组症候群。”

二.如何界定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网络成瘾判断标准的研究,主要是从精神病学、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美国心理学家金柏莉·杨教授根据DSM-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中病理性赌博的10项标准确定了网络成瘾的8项标准,只要符合诊断标准中的5项就可以判定为网瘾。“①你是否觉得对互联网着迷?②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③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④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或者很容易动怒?⑤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紧张、抑郁、无助)的手段?⑥你是否对家人或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⑦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某项工作或朋友关系?⑧你实际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 ”由于此量表的项目较少,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因而国内多数学者比较认同金伯利?杨教授设计的测评方法。

伊凡·戈登伯格对如何鉴定网络成瘾提出了 7项标准,这7项标准与金柏莉·杨教授的量表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他强调以下6项是互联网成瘾症的核心因素:“①突显性(Salience):互联网使用占据了用户的思维与行为活动的中心;②耐受性(Tolerance);互联网用户为了获得满足感不断地增加上网时间与投入程度;③戒断症状(Withdrawal Symptoms):停止互联网使用会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与负性情绪;④冲突性(Conflict):互联网使用与日常的活动或人际交往发生冲突;⑤复发性(Relapse):尽管对互联网成瘾进行控制与治疗,但成瘾行为还是反复发作;⑥心境改变(MoodAlteration):使用互联网来改变消极的心境。”

我国暂时缺乏对网络成瘾的编制精良的研究量表,多是使用国外一些信效度较高的问卷或者参考之后自编调查量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参考上述国内外标准,结合我国实情,于2005年制

定了如下判别网瘾的标准,也即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年进行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网瘾调查时所使用的标准。具体如下:判别网瘾的标准分为必要条件和补充条件。必要条件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在这一前提下,只要网民满足三个条件(补充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即判定他属于上网成瘾。这三个补充条件是:①总是想着去上网;②每当互联网的线路被切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③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在非网瘾群体中,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则表示其具有网瘾倾向:①实际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长;②向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这种标准对青少年网瘾判断标准的设定过于简单,缺乏对青少年特性和认知程度的考量,也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

三.网络成瘾的类型及成因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网络成瘾类型的研究基本上结论一致,大多将网络成瘾、的类型划分为六种,根据检索文献研究归纳,这六种主要网瘾类型为:

(1)网络游戏成瘾(game addiction):网络游戏成瘾主要是指成瘾者长期沉迷于网络在线游戏,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金钱都耗费在各种网络游戏中。而这类型的网瘾者又以沉迷于以暴力、战斗、竞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游戏居多。他们通常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的差别,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带入了游戏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抽离,严重者过于在乎游戏战争中的成败,甚至将游戏中的暴力、血腥场面带到了现实环境中,导致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据相关调查统计,近年来,青少年游戏沉迷网络游戏而导致的网络失范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比率攀升。

(2)网络关系成瘾(cyber-relational addiction):网络关系成瘾主要是指成瘾者利用各种网络聊天软件,如:QQ、MSN、飞信、微博等,或进入各种网站聊天室及社区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的在线人际交往方式。这类型的成瘾者往往过分迷恋在线虚拟网络交往关系,脱离了这种虚拟感情,就觉得空虚、寂寞,时刻想保持这种虚拟的交往方式,有的甚至将这种虚拟的感情的取代了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网恋、网婚现象也是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同时与多人在线网恋、网婚。这种虚拟的网络交往关系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人际交往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还极易导致爱情、婚姻和家庭的不稳定。再者,近年来,由于过分轻信网络交往对象而导致的盗窃、欺诈、强奸等犯罪案例越来越多。

(3)网络色情成瘾(cyber-sexual addiction):网络色情成瘾主要是指成瘾者过度沉迷于网络色情、淫移信息和内容,长期浏览网络色情、淫移图片、经常进入色情网站观看和下载各种成人色情影片,有的甚至直接在网上进行赤裸裸的色情交易而无法自拔。网络色情成瘾不仅会给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者还会因为情欲冲动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度沉迷网络色情,抵制不住色情诱惑和冲动,而导致的强奸、杀人案例己经屡见不鲜。

(4)信息收集成瘾(information overload):网络信息收集成瘾主要是指成瘾者过度依赖网络信息资源,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有的缺乏明确的上网搜索目的和内容,有的则是尽可能的下载更多相关信息和内容,即便其中很多内容是无用的。这类型的成瘾者往往具有强迫人格缺陷者,做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要求完美无缺;做事反复检查,惟恐出差错;做事缺乏满足感和愉快感,一旦有信息没有收集会令他们痛苦不安,所以必须无休无止地收集收集再收集,尽管这些信息不是急需的,对现实生活也没有多大意义。

(5)网络强迫行为(cyber-impluse act):网络强迫行为主要是指成瘾者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具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迫使其进行在线购物、赌博、拍卖等各种交易行为。这类型成瘾者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除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精力之外,更会对自己的经济状况造成巨大损失。网络强迫行为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一种不理性的网络消费。

(6)计算机技术成瘾(Computer-technology Addiction):计算机技术成瘾是指成瘾者过

度沉迷于计算机技术操作和运用,将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致力于计算机研究和开发的网络成瘾行为。其中不乏部分心怀不轨、道德观念薄弱的成瘾者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病毒散播、黑客等网络不法行为,严重者还将对国家网络安全造成巨大影响。 而产生这些网络成瘾现象的客观原因主要有: (1)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网络的开放性实际上就是指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是网络具有的最根本属性,整个网络世界就是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卡斯特认为,“下个世纪的科学象征是动态的网络??网络则引导了复杂性的散乱力量??网络是唯一能够没有偏见而发展,不经引导而学习的组织。其他的形态均限制了可能性??网络是开放的。”

(2)网络身份的隐匿性:指所有网民都可以不以真实身份,只需通过虚拟的身份就可以进行网络活动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在网络空间里,任何网民都可以不理会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地位高低、贫富差距、身残疾病等,用自己虚构的理想身份在网络空间里平等地与人相处,自由地参与各种网络活动。1993年美国著名画家斯坦纳的一幅漫画,其寓意形象地说明了网络的这一隐匿性特点。漫画上有两条狗在计算机前进行交谈,这就是之后被人们众所周知的:“在互联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要受到来自身高、相貌、气质、金钱、才能等方面的约束,很多外表欠佳、经济状况差或是成绩落后的青少年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甚至感到自卑,不愿意表现自我,总觉得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网络身份的隐匿性正好帮助青少年网民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也为略带羞湿又潜于表现自我的青少年提供了隐蔽的平台。青少年网民可以利用网络身份隐匿性这一特点无拘无束在网络虚拟空间畅游,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无所顾忌地与他人进行网络交往活动。

(3)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指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涉及范围之广。正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深深地吸引了处在成长期和萌动期的青少年。对青少年最富吸引力的网络资源,主要是学习资源和娱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不但给青少年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平台,还为青少年开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游乐场”。在这个虚拟的“游乐场”,他们能够享乐五花八门的娱乐资源,包括新闻类、图片类、视频类、游戏类等。没有什么平台提供的信息咨询比网络更及时更快捷,青少年可以用电脑或手机网络及时收看世界各地的新闻讯息和奇闻趣事。自从有了网络,很多青少年告别了许久的“电视成瘾”,转而“网络成瘾”。在丰富的网络娱乐资源中,最受青少年青睐的非游戏类资源莫属,青少年学生们不仅仅可以在网吧、家用电脑上进行网络游戏,还可以直接将网络游戏下载到手机里进行。这些娱乐资源都让青少年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以致于使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越来越沉迷其中,导致网络成瘾。 (4)网络传播的及时性:网络相对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一重大优势就在于传播的即时性,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使得网络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在整个网络空间迅速蔓延。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也给青少年带来了更丰富的网络语言、更时尚的生活信息、更快捷的娱乐资讯等等最深受青少年网民关注的网络信息。这也说明,为什么网络是比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更吸引青少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络具有的空间开放性、身份匿名性、资源丰富性以及传播即时性等特点,就决定了网络在促进信息时代前进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青少年网络成瘾埋下了祸根。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身生理与心理都处于较不稳定的阶段,尤其是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和心理的成长,让青少年这个群体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网络具有的几个特点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要,导致某些青少年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学业和人际关系等等都有一定的压力,如果没有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情,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最后到网络世界去寻求满足。缺乏

搜索更多关于: 网瘾少年的形成以及教育对策研究 的文档
网瘾少年的形成以及教育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oxw46keb79gaia4884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