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引导语
大家好,我是08级物理学2班的吕伟坤,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超重与失重》。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6章第4节的内容。《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即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
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应用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在分析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原因时,要运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学习本节内容,不仅能巩固前面的知识,还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超重与失重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学生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了惊奇和妙趣,所以本节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学习者是高一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但是对定律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所以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可能会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实验的观察不够全面。
所以,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相关实验现象,抽象、推理出科学的结论。 第三,说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发现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再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寻找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运动学特征。
2. 通过理论探究,引导学生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与本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
的能力。
3. 通过演示和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教学难点是:理解超重、失重是一种假象,它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 第四,说教法、学法
鉴于以上分析,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法我选择的是启发—实验探究法。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同时,学生得积极思考问题,在
老师的启发下,逐步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定义、条件与本质。 第五,说教学过程
以上是整节课的设计思想,下面我将它们融入到我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三个环节。下面是复习引入部分。 1、新课引入
我用的是以下这个演示实验,首先将一条纸带对折,然后穿过钩码,这时候纸带能够挂住钩码。当快速向上拉的时候,纸带还能挂住钩码?学生凭直觉可能觉得还能挂住,但是实验现象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纸带被拉断了。这样,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留下悬念。教师要分析:前面纸带不会被拉断,说明他能够承受住钩码的重力大小,后面被拉断,说明那个时刻,钩码对纸带的拉力一定大于钩码自身的重力。然后点出:这属于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一方面内容——超重现象。 2、新课教学
该环节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2) 什么时候出现超重与失重? 3) 为什么会出现超重与失重?
首先教师先站到台式体重计上,体重计的读数可以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观察。教师站稳后,让学生读出示数值。
然后提问:如果我突然下蹲,示数会发生改变吗?如果改变的话,是变大还是变小?学生在这个时候,极可能认为在下蹲过程,示数变化是单方面的,要么变大,要么变小。通过观察实验,却发现在下蹲过程,示数既有变大又有变小,再次产生认知冲突,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加强。
又问:如果我从蹲下状态突然站起来,示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学生观察到示数既会变大又会变小。
学生观察并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分析:体重计的示数可以间接地表示了人对它的压力大小。在突然下蹲和站起的过程,示数时而比人实际的质量大,时而小,说明了人对体重计的压力时而比重力大,时而比重力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超重与失重现象。那超重与失重到底是如何定义的呢?
引出定义:物体对其支撑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其自身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物体对其支撑物的压力或者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其自身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
引出概念之后,提问:在下蹲过程,既有超重现象又有失重现象;在站起的过程,也
既有超重又有失重。那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出现超重现象,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失重现象呢?
然后再次重复前面的实验,在突然下蹲过程,指针先左偏后右偏,说明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在突然站起过程,指针先右偏后左偏,即示数先变大后变小。因此,超重出现在下蹲的结束阶段和站起的开始阶段,失重出现在下蹲的开始阶段和站起的结束阶段。
提问:可是为什么超重现象出现在下蹲的结束和站起的开始,而失重现象出现在下蹲的开始和站起的结束呢?
这时候让学生观看视频——电梯中的超重与失重
视频中,是一个人站在台式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随电梯的运动状态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这里设计如下表格: 运动状态 上升过程 加速 示数大小(kg) 速度方向 匀速 减速 下降过程 加速 匀速 减速 加速度方向 结论 然后与学生一起从视频中得到体重计示数变化情况,且分析出电梯的各过程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得到下表:
上升过程 运动状态 加速 示数大小(kg) 速度方向 加速度方向 结论 提问:从表格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1) 在哪些过程人处于超重,哪些过程处于失重,哪些过程既没有超重也没有失重? 2) 超重和失重过程,加速度方向分别有什么特点? 最后得到如下表格中的结论: 运动状态 上升过程 下降过程 >58 ↑ ↑ =58 ↑ 无 <58 ↑ ↓ <58 ↓ ↓ =58 ↓ 无 >58 ↓ ↑ 匀速 减速 加速 匀速 减速 下降过程 加速 示数大小(kg) 速度方向 加速度方向 >58 ↑ ↑ 匀速 =58 ↑ 无 减速 <58 ↑ ↓ 加速 <58 ↓ ↓ 匀速 =58 ↓ 无 减速 >58 ↓ ↑ 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过程,出现超重现象; 减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过程,出现超重现象; 结论 匀速运动过程既不超重也不失重。 超重的时候,加速度向上; 失重的时候,加速度向下。 提问:你能否根据超重和失重过程加速度方向的特点,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为何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然后学生自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分别列式说明: 分析超重: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N?mg?ma?N?mg?ma?mg
N
力。
表示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它与人对体重
计的压力
N'等大反向,所以人处于超重时,对体重计的压力大于自身重
分析失重:
mg?N?ma?N?mg?ma?mg
N表示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它与人对体重计的压力N'等大反向,所以人处于失重时,对体重计的压力小于自身重力。
提问:在超重与失重过程,物体的实际重力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分析出超重与失重产生
的原因,加深了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同时能够在分析过程明白:超重与失重现象并不是重力变大或者变小,而是由于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的压力发生变化,其运动特征就是存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
接下来给学生演示实验:
首先将底部及瓶盖戳有小孔的矿泉水瓶装满水,开始时先用手指按住瓶盖的小孔,水不会从底部的小孔流出。问:为什么手指按住瓶盖的小孔时,不会流出来?可能会有部分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