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一)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二)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三)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对幼儿的研究 (二)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三)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
(二)行为目标取向——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而然的生成。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指每个幼儿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
五、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纲要》:第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第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第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一)目的性原则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选择。 (二)适宜性原则
一是适应需要,二是促进发展。 (三)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最理想的场所、最便捷的方式。 (四)兴趣性原则 (五)基础性原则 (六)逻辑性原则
六、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方法 1、逻辑组织法
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2、心理组织法
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
(二)常用方法 1、纵向组织法
以先后顺序排列内容,是螺旋递进式的。
2、横向组织法
使课程内容和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
七、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 (一)忠实取向
指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二)相互适应取向
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和班级、小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三)课程创生取向
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
八、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
九、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 (一)从评价的功能和进行的时间划分
1、形成性评价 2、终结性评价 (二)从评价方法划分 1、定性评价 2、定量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不同 1、内部评价 2、外部评价
(四)评价对象的范围 1、整体评价 2、局部评价 3、单纯评价
十、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二)差距评价模式——普洛沃斯 (三)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四)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 (五)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
十一、班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 米切尔受杜威思想的影响,坚信教育的力量能影响和改造社会,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应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与其生活相联系。 (一)理论基础
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特点——“发展—互动”,“发展”的含义是儿童生长的样式以及对儿童和成人成长特征的理解和反应的方式。“互动”首先强调的是儿童与环境,包括其他儿童、成人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 近年来,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已将其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更广泛意义的概念上,它们是进步主义和心理健康。 (二)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1、目标
班克街方案的基本理念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不可分离。
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第一是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第二是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
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第三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等;第四是鼓励儿童的创造性。 2、内容
由于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强调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社会学习“就成了该方案的核心。 3、方法
在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用的工具。 4、评价
评价是班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教师了解儿童如何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手段,也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计划和决策的原则。 (三)教师的作用
1、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2、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扮演的角色
(四)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五)对班克街教育方案的评价 十二、蒙台梭利课程模式
(一)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坚信,遗传是第一位的,对儿童而言,生命力的表现就是自发冲动,因此,蒙台梭利将对儿童的自发冲动进行压制还是引导,看成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
“自发冲动、活动和个体自由”,这些都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因素。
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
(二)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以培养儿童成为身心均衡发展的人为目标。
在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中,教育内容由四个方面组成,它们是日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和初步知识的学习。
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旨在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官的训练,增进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考察、辨别、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中,触觉训练最为主要,因为蒙台梭利相信幼儿常以触觉替代视觉或听觉。
(三)蒙台梭利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教师扮演的角色首先是观察者,蒙台梭利把教师称作“指导员”。
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为儿童提供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需要教师的自我完善,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的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
(四)对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评价 蒙台梭利的长处可以粗略地归纳为对儿童的爱、信任和尊重,细致而耐心地观察,及时地给予指导。 十三、海伊斯科普课程
(一)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理论基础 该课程的设计者们声称,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二)目标、内容和方法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做——回忆”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的。“计划——做(工作)——回忆”这三个环节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这些环节,儿童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所参与活动的打算,也能使教师密切地参与到整个的活动过程之中。
(三)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主要是儿童解决问题活动的积极鼓励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