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语文常规材料之《春江花月夜》导学案(附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4:37: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制作:一组 审核:马晓英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诗,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重点:掌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难点: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记忆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展示 点拨指导

课前预习

一、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作者作品简介: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背景再现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二、字音辨识、词语释义

滟.滟( )芳甸.( )似霰.( )汀.上( )纤.尘( )皎.皎( )浦.上( )扁.舟( )扁.担( )砧.上( )碣.石( )潇湘..

( )滟滟 芳甸 霰 穷已 但见 扁舟 离人 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 徘徊 无限路 三、思考问题

1、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2、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3、提问: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

课堂合作探究

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并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

提问: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通过这些意象,作者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二、理:哲理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睹月思情,引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 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提问:诗歌第三部分是总分结构,请具体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四、意象分析

探讨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 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鉴赏这(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 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 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 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 《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巩固练习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

本课小结: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答案

课前预习

1、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春_、_江_、_花_、_月_、_夜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2、提问: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月。作用: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从内容上看,月亮不仅是景物描写的主要对象,也是作者引发哲理思考的因由与抒写离愁别绪的依托。

3、提问: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 明确:(一) ( 1-10) 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

(二) (11-16) 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二) (17-36)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课堂合作探究

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

提问:在前八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通过这些意象,作者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 描绘: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意境:幽美邈远 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 二、理:哲理思考

提问: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讲解: 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但作者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

讲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

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所以作者刚才忧伤的情绪有所缓和,我们可以称之为“哀而不伤”,因此语调要趋于平缓。

三、情:思妇游子的思念之情

1、诗歌第三部分是总分结构,请具体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明确: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写思妇怀人。 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明确: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四、意象分析

探讨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江水: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 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巩固练习

答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知识链接

诗歌的表达技巧

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赋、比、兴;渲染,衬托,对比,用典,象征,虚实、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高中语文常规材料之《春江花月夜》导学案(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5pnwb2hte99f98j84o2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