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示例:1.(江苏05)X是两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为了研究混合物的成分,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x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 _____(填元素符号)。
(2)写出X中一种成分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若Y为固体,写出Y与X中一种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若Y为气体,Y还可以是___(填化学式)。
2.(南京05)被誉为”江南小三峡”的南京胭脂河是明代初年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卤其“石有胭脂色”而得名。胭脂河沿岸的那些红色石块的成分是什么?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取一小块这种红色石块A,粉碎后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记录如下图所示。
请你根据实验推断:A中含有的原子团是 (写离子符号)。 B中肯定含有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写出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 3。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钠、氯化钙等物质,为了鉴别它们,做了如下实验:(硫酸钙视为可溶性物质)
(1)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 (2)在此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过滤,然后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
由此推断该混合物质中一定有________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
4.右下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丙。下表四组选项中,符合右下图要求的是
A B C D 甲 BaCl2 O2 Fe O2 乙 CuSO4 CO CuCl2 H2 丙 NaOH Fe3O4 Mg CuO 丁 HCl C HCl Mg
5.现有甲、乙两种溶液,共含有8种离子,
分别为H+、Ag+、K+、Ba2+、OH-、Cl-、NO3-和CO32-,
且两种溶液里所含的离子各不相同。已知向甲溶液里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蓝色,说明甲溶液呈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那么乙溶液里含有的4种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
6.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
的5种无色气体,其中2种是单质,3种是化合物。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写出你的推断结果:
A ,B ,C ,D ,E 。
7.有A、B、C、D、E、F六种物质的稀
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K2CO3、BaCl2、Ca(NO3)2、NaCl、H2SO4、AgNO3中的某一种溶液。 下图为常温时上述溶液两两混合的部分实验现象, 其中“↓”表示生成沉淀,“↑”表示生成气体,“-”表示无明显现象或生成微溶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下图中的空格内用“↓”“↑”“-”表示出对应反应的实验现象。
(2) F是 。
8.有一无色液体A,在通电条件下,可以产生B和H两种单质气体。其它关系如图所示,
请完成下列问题。
+黑色固体G,点燃⑤ F +黑色固体G 黑 色 高温③ 固体D +E △ 红色固体E B
② +气体H 通电 △ ④ A A ①
H
(1)写出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是________________,G是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的科学探究 预计2006中考命题趋势如下:
1. 重视实验的过程性、真实性和实践性,重点步骤都设有得分点,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科
学探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
2. 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考察学生用实验
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
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
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结论探究类习题
这类题通常给出获得问题结论所采用的方法及其实施步骤,让同学们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其解题策略常采用由因到果的综合法,即已知方法及其实施步骤可知问题的结论。
示例:1.“秦砖汉瓦”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是由黏土烧制的砖瓦,有的是黑色的,有的却是红色的,你猜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 ) A.土壤中含有铁粉、二氧化锰等 。
B.黑砖瓦是煅烧过程中附着了炭黑,红砖则是添加了染料
C土壤中含有的铜元素经过不同工艺煅烧,分别生成了黑色的CuO和红色的Cu D.土壤中含有的铁元素经过不同工艺煅烧,分别生成了黑色的Fe304和红色的Fe2O3
2.(安徽05)小明对妈妈杀鱼时从鱼肚内取出的鳔(见下图)产生了兴趣,他确定了“探究鳔内气体体积和成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小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1/4,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探究分两步进行。
(1)测量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
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
B:在水下剌破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如右图)。 你认为这两种方法中不合理的是_____,理由:________
写出与理由相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给你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方法
验证鳔内含O2
验证鳔内含CO2
3.(南京05)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
两
种元素的质量比,某化学兴趣小组设 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步骤如
下:先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按图示连接好仪器装置,
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口抽气。
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实验数据如右表。
(1)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为 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现象
(2)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
(3)装置Ⅱ和装置Ⅲ的顺序能否颠倒? (填“能”或“不能”)。
(5) 理论上,
(6) 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
蜡烛 装置Ⅱ 于蜡烛失去的质量,其原因是 。 (5)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4.(青岛05)小侯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
反应前的质量15.8 /g 反应后的质量14.4 /g 184.1 216.6 182.3 装置Ⅲ 212.2 料的有关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通
常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更充分。由此她联想到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了思考:哪些因素能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她做出两种猜想并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回答有关问题:
(1)她提出的两种猜想是:
① ;② 。
(2)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猜想,设计实验加以探究(你所选择的猜想序号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为了使燃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节约能源,请你结合燃料使用的实际,提出一条具体建议: 5.(福州05)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蔡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 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热量放出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1)打开右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 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
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 (2)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2)小蔡取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呈 性。
【表达】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蔡认为不可能。小蔡的依据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