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开放。然后将其整合成一句简明、通顺、流畅的话即可。
[答案] 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提取关键词 关键词这一概念在撰写正规论文时经常涉及,指的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提取关键词是压缩信息类题型,主要考查概括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善于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
[方法指导]
提取关键词“3注意”
1.整体阅读,把握语段中心
要读懂语段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即语段的陈述对象是什么。陈述对象即关键词之一。 2.明确与陈述对象相关的内容
关注语段中介绍陈述对象的内容,比如对其定义特性的阐释,或者以其为中心谈论的其他内容,如手段、要求、结果等。
3.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
从写作规律看,作者会通过反复使用重要词语来强化表意,因此对出现率很高的词要特别留意。
[特别提醒]
把筛选出的关键词连缀起来要能表达语段内容;如果不能,就要重新确定。
5.提取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现在可以将大量碎片化的基础数据整合,实现实时观测、分析和对比,解决了扶贫对象不精准、资金投放不精准等诸多问题,运用大数据能够推进脱贫工作由粗放转为精准。扶贫方式的变化将有助于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关键词: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的中心——“扶贫”,然后分析材料围绕“扶贫”谈论了什么。第一句点出了“扶贫”的手段——大数据;第二句,讲大数据解决的扶贫中的问题,间接指出了“扶贫”的要求——精准;第三句,讲扶贫方式的变化将会带来的效果,即“扶贫”的结果——脱贫。只要把握住“扶贫”的这三个方面,就能从材料中快速提取出关键词。另外,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大数据为扶贫工作”“运用大数据”中出现两次“大数据”,“扶贫工作”“扶贫对象”“扶贫方式”中出现三次“扶贫”。这些出现率很高的词一般均为关键词。对个别出现率不高的关键词,则需结合语段中心来判断。
[答案] 扶贫 大数据 精准 脱贫
下定义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说明的方法。这种题型一般是为考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
[方法指导] 1.套公式
2.下定义“3步骤”
第一步:找“大”,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
如要给“笔”下定义,要先找到“笔”的“邻近大概念”——“文具”。以“东西”“物质”“工具”为“大”不行。第一个太“俗”,后两个太“宽”,也就是说,“笔是东西”“笔是物质”和“笔是工具”都不贴切。只有说“笔是文具”才最贴切、准确。
第二步: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
“笔”的本质特点是“用来写字画画”,而“细长的”“可以握在手中”等,是次要特点,可以略去。
第三步:巧“连”,连接“小”与“‘特’+‘大’”
根据定义“小=特+大”,笔的定义应为“笔是用来写字画画的文具”。
“笔”的定义,还可以灵活表述。除上述定义外,还可以表述为“用来写字画画的文具叫作笔”,也可以表述为“笔这种文具是用来写字画画的”。无论怎样表述,都应有“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三个要点。
3.下定义,要用好“5原则”
(1)定义必须相称:外延相等,不可“过宽”,也不能“过窄”,如“知识分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一般都可称为“知识分子”。
(2)定义不能循环:如“魔术是一种……魔术”。 (3)定义不能否定:如“浪漫主义不是唯美主义”。 (4)定义不能比喻:如“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下定义一般是单句。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给这种“被”现象下定义。
近年来,网络上的“被”现象非常普遍。如某媒体称公众的工资增加了多少、幅度有多
大,而一些人对此不认同,他们称自己的工资“被增加”;某地政府部门公布,该市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3%左右,人均GDP已达到9 000美元,两项指标显示该地已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富裕水平,而不少人认为自己“被富裕”;有些公共政策出台后,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充分听取了公众意见,有高达百分之多少的人表示赞同,而相当多的人却对这种赞同心存疑虑,表示自己“被民意”;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这是有关部门出台的网瘾诊断标准,而绝大多数网民不赞成这一标准,称自己“被网瘾”。
[解析] 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分三步骤。第一步:确定句子的主干,即“被”是一种现象;第二步:概括重要信息,如“公共信息发布”“被部分人否定”“‘被’字句”等;第三步:把重要信息放到主干句中,合理组织语言。
[答案] “被”现象是指在一些公共信息发布后,该信息被部分人否定,在关键词前加“被”字而成为“被”字句的语言现象。
概括语段要点 概括主要内容是语段压缩题中较常见的一种,这种题型一般要求既要厘清文段的结构和思路,又要概括出各层次大意。从设题材料角度看,主要可分为四类:说明类、议论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性语段侧重考查它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事理;议论性语段侧重考查它的论点和论据;记叙性语段侧重考查它的六要素,实际上就是围绕记叙性文章的六要素命题;描写性语段主要考查景物及其特征,描写的角度及其目的、感情等。总之,命题者是根据语段的性质和特点,设定考查点,高考主要考查对说明类、议论类语段的压缩,记叙类与新闻类相似。
(一)说明类
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点
说明类语段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解说说明对象(比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用具体的说明方法解说说明对象的特点。压缩说明类语段时,应关注以下两个要点:
1.明确说明对象
即明确语段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什么。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具体可以从分析每一句话的角度入手,即通过分析语段每一句话的具体内容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7.(2019·全国卷Ⅰ)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
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解析] 逐层概括,第①层中,要抓住“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第②层中,要抓住“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第③层中,要抓住“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然后加以概括。
[答案] 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二)议论类
辨析论述对象,概括语段要点
解答议论类语段压缩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划分语段结构
分别概括语段每个层次表述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可以确保压缩的方向和内容不跑偏。 2.找出语段的观点和论据
议论类语段往往会亮明观点(论点),并用相关的论据来证明,因此,压缩议论类语段时,一定要找到观点和论据。
3.分析作为论据的语句表达的关键点
找出相关论据后,注重理解、分析、筛选出相关的关键点。 4.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概括或转换
对于筛选出来的主要内容,一定要再次加以概括和压缩,且要注意转换成符合题干要求、语意通顺的句子。
8.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