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及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丁群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
摘 要:由于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认识不深,很多学生在翻译时易犯错,易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本文拟通过分析范例译文,指出在翻译时,应当注意到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避免死译,错译的现象。 关键词:思维差异;影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2 一、引言
不同民族有着各自迥异的定型化了思考问题的方式、特征及风格,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差异。和中英两种语言打交道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符合各自语言的习惯,使译文和目的语意思基本对等,须考虑到这些差异性。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之处
1.中国人倾向于顺向式思维,西方人倾向于逆向式思维。
在英语中,叙述及说明事物时,通常顺序是由小到大;而汉语则刚好相反:是由大到小。最典型的体现在地址的写法上。例如:“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五路,赛高街区,7楼702室”翻译成英语,应译为“Room 702, Floor 7, Saigao Block, Fengcheng 5th Road, Weiyang District, Xi'an City, Shanxi Province, China”。
在原因和结果的表述上,中西方也存在差异。英语中是先给出结果,再补充其原因,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般是先因后果。如“ The first two must be equal for all who are being compared ,if any comparison in term of intelligence is to be made”。为了符合中国人说话的习惯,翻译此句时,要先列原因,再得出结论。因此此句译为“如果从智力方面进行比较的话,那么对于所有被比较者而言,前面两个因素必须是一样的。”比较恰当。
2.中国人习惯于把信息的重点放在句尾,西方人则习惯于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特别表现在进行强调的英语倒装句中。
例如下句:“Gone are the days when we used foreign oil.”应译为:“我们使用洋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这句话里,强调的信息是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汉语句子中是放到了句尾进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