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解析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王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选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为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1.命题点:分封制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2018·长春五县联考)《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权力更为集中。”这可以表明( ) A.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C.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西周的分封制造成了比夏商更为统一的国家,故B项正确,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商周时期并未形成专制王权,故C项错误;D项表述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2.命题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2018·昆明检测)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宗法制的破坏 D.百家争鸣的出现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但宗法制主要解决的是贵族在财产、土地方面的利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阶层流动联系不大,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阶层流动、诸侯争霸在思想上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3.命题点:先秦时期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这反映了( ) A.“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B.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 D.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9
B.“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 C.“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 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故B项错误;“移孝作忠”不符合材料意思,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故D项错误。 4.命题点:先秦王位继承制的多种形式
《芈月传》讲述战国晚期,楚国公主芈姝与其同父异母的妹妹芈月嫁给秦惠文王为后为妃。惠文王死后,芈姝儿子武王即位。武王死后,芈姝准备立幼子继位。芈月却依靠弟弟、将军魏冉等人支持拥立自己的儿子为昭襄王。这表明( ) A.秦国宗法制较早的崩溃 C.王位交接受多种因素影响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包含宗法制的沿用(嫡长子武王继位),也有宗法制的破坏(庶子昭襄王继位),前者普遍,后者特殊,因此选C。A项片面;B、D与材料不符。 5.命题点:诸侯国邦交关系折射出的社会变动
(2017·武汉四调,2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
受朝国 次数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答案 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互相朝见”一方面说明诸侯坐大,礼崩乐坏,另一方面说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因此选A;《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史书,而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B错误;材料与井田制无关,C错误;“远交近攻”与材料主旨不符,所以D错误。
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鲁国 39次 晋国 38次 齐国 11次 楚国 10次 越国 2次 纪国 1次 B.秦楚不受礼制约束 D.秦国初具皇帝制度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青岛二模,24)西欧中世纪,“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的管辖。类似的情形,在我国西周时期( ) A.可能出现,周天子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
10
B.可能出现,地方百姓只服从自己宗族长的管理 C.不可能出现,周天子对臣属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D.不可能出现,周天子与臣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答案 A
解析 由于周天子是通过层层分封间接控制天下,所以使得西周时期也有可能出现类似中世纪西欧那种众多大领主分封的中小贵族可能会不接受最高王权管辖的现象,故A项正确。 2.(2017·淄博三模,24)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这反映了当时齐国( ) A.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积极推行孟子仁政思想 C.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 D.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 答案 C
解析 春秋时期还没有出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孟子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是一种民本思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且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齐国的做法主要是为了获得诸侯国的支持,以便周王承认齐国为合法霸主,故 C项正确;齐国要求周王承认齐国为合法霸主,不是要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故D项错误。 3.(2018·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24)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表明的是分封制在拓疆开土方面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时期,D项错误。
4.(2017·大庆一模,2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 A.禅让制 C.宗法制 答案 B
11
B.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 禅让制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而材料描述的现象属于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氏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后期,故D项错误。
5.(2018·全国Ⅰ卷高考猜题卷一,2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是( ) A.西周建立起分封制度 C.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平民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题中这种变化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依靠知识和才能为官)正在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其政治背景是分封制度(世卿世禄制)走向了崩溃,故B项正确;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以及实现了“大一统”局面都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故C、D项错误。
6.(2018·河南名校联考)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得出有利于文化的整合,故A项正确;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法令制度,而不是指分封制吸收当地的法令制度,故B项错误;扩大统治的疆域是分封制的作用,但题干没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未体现传播西周的思想文化,故D项错误。
7.(2018·长沙一中高考模拟,24)据《战国策》记载,赵国地处中央,成为“杂民之所居”,而宋国更加富庶,也是“邻民之所处”。战国时人口流动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加速了部族血缘关系的瓦解 B.使兼并战争的进程加速 C.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A
解析 西周时期分封制下,人口分布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人口流动逐渐加强,具有不同血缘的人口杂居在一起,从而加速了部族血缘关系的瓦解,故A项正确。
12
B.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 D.实现了“大一统”局面
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