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到塔希提,此心安处是吾乡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报告
正如伍尔芙所说,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是一头撞上高耸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彻底解体。初看完时,塔希提岛在脑海里久久不去。茂密杂乱的椰林里,荒废的小屋,被掩埋的孩子的病体,全身恶臭腐肉的男人和一个虚弱固执的女人,以及,墙壁上堪称伟大的孤独的杰作。当然,最后,杰作的创造者死了,创造者的女人遵从他的意志,一把火烧了短暂存于世间的伟大作品。我曾感到无比遗憾,却又深感这样的结局是如此完美。
内容提要
(1)作者简介: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74-1965)是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师。他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最知名作家之一,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一生经历奇特,一生著作颇丰,作品广受好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面纱》、《刀锋》、《寻欢作乐》,戏剧《圈子》,短篇小说集《一片树叶的颤动》、《阿申登故事集》等。
(2)作者生平:毛姆于1874年1月25日在巴黎出生,他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后由英国担任牧师的叔父抚养。他以书为伴,养成了性格中孤独忧郁的气质,后就读于坎特伯雷的皇家公学,
因口吃的缺陷备受歧视,留下了心理阴影,幼年的经历对他后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大学时,他虽然攻读的是医学,却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97年起,他便弃医专事文学创作,根据自己在伦敦贫民区做见习医生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贝兰斯的丽莎》,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他一生经历奇特,做过助场士、间谍、演员、救护车司机,这些丰富的经历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积累着创作的素材。这位伟大的作家于1965年12月15日,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
作品分析
(1)创作背景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原型是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两人的人生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曾在从事绘画前当过受人尊重的证券经纪人,有着美满稳定的生活;都为了追求心中的艺术自由,放弃原本的生活,开始过着贫苦的生活;都在塔希提岛生活并创作,最后病死于斯。
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后创作了此篇小说。 (2)主要内容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本是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有着稳定的职业和地位,与妻儿过着美满的家庭生活。看似是一个一眼就能看到人生尽头的普通中年人,却是突然像是被“魔鬼附了体”,抛妻弃子,放弃原本平淡但安定的生活,跑到巴黎去追求旁人无法理解的所谓的艺术自由。
离家出走后,他过着贫苦的流浪汉生活,为了打破传统社会的层层桎梏,他几乎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疯子、一个冷漠到极点的疯子。后流浪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继续进行创作,并与一位理解认可他的土著女子爱塔结了婚,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他不停地绘画。
终于,他创作出了改写现代艺术史的不朽之作。但在得了绝症之后,他叮嘱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他画在房子四壁上的壁画,一件杰作就这样化为乌有……这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整个故事。
《月亮与六便士》问世后,便因其情节之入胜、文字之深刻在文坛引起轰动,它引发着人们去思考摆脱世俗束缚寻求心中伊甸园这一话题,作者对于塔希提岛自然风景以及民风的描写也令人向往,加上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是增加了不少传奇色彩,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关注,此书被认为是经典作品。
书评
第一次知道《月亮与六便士》,是在山东作家简墨女士描写王维和他的辋川的文字里引用的“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
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辋川是王维寻找的家乡,恰如塔希提岛是斯特里克兰真正的家乡。当初我是被这段文字感动了的,如今亦然,斯特里克兰也好,那个放弃前程而在一个不大的码头替人问诊的医生也好,他们都会在精神的故乡追索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属于那个地方,依靠灵魂记忆与寻找,这是生命个体要的“天堂\,我爱这天生的契合。
我对斯特里克兰报以一种复杂的情感。
从人的道德上讲,我该是唾弃他的,可我又被他深深折服。在这里,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和美妙的精神追求;六便士这种小面值的硬币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卑微和世俗。“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我们一定有很多人渴望去寻找秩序以外的美丽,它不再属于某个团体,而只归属于我们个人,在孤独的行走中,无关他人视野的人生是那么独特而具有吸引力,远方与孤单出走,却又哪里是普通人能够选择的呢!更何况,这个人创造了令人颤栗的艺术的美丽……
斯特里克兰实在是一个讨人厌的角色,他可能要比这个人物的原型——著名作家高更,还要惹人厌烦。斯特里克兰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所以他肆无忌惮。从他压抑不住画画的欲望而抛妻弃子只身赴巴黎时,他就不算是一个生活在社会秩序中的正常人了!他索性放弃得更为彻底一些,道德、人伦,甚至是良心。不,不应该是“放弃\,而是他自觉地摒除了画画以外的所有事,包括他自己。他在正常的人欲与天才的创作之间也曾挣扎过,也由此造成一出令人讶异的悲剧——勾引,抛弃,自杀——他有负于第一个欣赏他才华的朋友,尽管他的刻毒让我认为这段友谊是受害者单方面
的……加诸他人身上的悲痛并没有让他感同身受,他只是献出了自杀的女人的裸体画给她衷情悲恸的爱人,然后,他轻飘飘地离开了,开始继续他饥寒交迫地流徙。
我也常常可怜他,可我确信他一定不屑任何人的可怜。他太狂傲,对于自己选择的路,不管别人眼里的对错,他从不会产生悔意,或许,这就是所谓“灵魂的自由\。他一直在流亡,追寻适合他自由地发挥那来自于不可知的“神\的力量去完成他心中无缺杰作的地方。他来到了塔希提岛,那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就小说阅读来说,不少人物都能让你会心一笑;对斯特里克兰而言,这个仿如原始的小岛,拥有着纯粹的吸引力。
“多少人只是抬头,胆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我们活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世界里,生命里只剩下欲望,低着头的我们再也看不见月亮了。我们委实不必担心自己会成为那个讨
厌的斯特里克兰,因为我们没有他的勇气,也没有他能够感知“美\的天赋,他被那种神奇的力量选中了,所以辗转各处,经受着他无法感知的身体的痛苦、德行的沉沦,他沉醉其中,见过他的人和读者们却是清醒的。当我看完《月亮与六便士》,竟然吝啬于用语言表述我全部的观感,生怕说出来会吓到自己,艺术家们追求的美本身是无情的,就算用尽灵魂的激情,也无法换得缪斯的爱怜,它让你追求它,接近它。你为它痴迷到放弃一切,但最后也没能得到美的垂怜。你或能感知它,它永难感知你,你做了卑贱的奴仆,也要在痛苦中甘之如蜜。
所以,斯特里克兰死的时候,我觉得遗憾,又解脱。结局如此完美,杰出的画曾经存在,只有寥寥三人曾窥得缪斯的降临,仿佛荒古来的力量令人折服震撼,这世间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作品。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经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斯特里克兰确实经历了那样一个过程,所以,宇宙混沌之中又有了一个人从中取得了宝贵的原石,那令人惊奇的美的灵感,终于被打磨成完美的作品一一那壁上不圆润的线条展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它的创作者又瞎又痛,临死也不忘将他流离半生艰辛创作的画品毁灭,是否出于从沉醉中醒过来时对支配自己力量的怨恨?还是依旧执迷其中——美到令人震撼的伟大作品怎能甘于给一些漫不经心的过路人捡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