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鲁 迅——横眉冷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选择你欣赏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 ,因为它具有 美,体现在 ”的句式说话。 示例:我欣赏“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体现在比喻的运用和“钻探”一词的选择上。 2.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请你为自己选一句或者自己写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敢作敢当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 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板书设计
起稿政治传单 勇敢坚定 革命家方面 群众大会演讲 高大无畏 (说→做) 参加示威游行 不怕牺牲
语言描写 高大
闻一多 外貌描写 形象
细节描写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2.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 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不足之处:
1. 对文中的生僻的词语解释过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效果。
2.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导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导学重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导学难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导学过程
预习案
一、课前导学
9
1.复习有关鲁迅的知识。
2.查阅作者萧红的生平事迹,将主要内容整理在书上。 要点: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鉴( )赏 混( )浊 窘( ) 掠( ) 旷( )代 .....深恶( )痛绝 抽屉( ) 阖( )眼 搭讪( ) ....了( )然 筵( )会 解剖( ) 挟( )着 紊( )乱 ..... 虔( )诚 踌( )躇( ) 堵塞( ) 着( )色 校( )样 ......
2.解释下列词语:
鉴赏: 虔诚: 祈祷: 抹杀: 旷代: 校样: 3.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三、学生质疑
在自读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或产生了哪些疑问,把它标记在书上。
学习案
一、合作学习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从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如: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二、品味探究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点:今天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
10
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三、问题质疑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
反馈案
一、积累运用
1.鲁迅,原名_______ ,浙江____ 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他的散文集有___________ ,小说集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萧红(1911-1942),中国___代女作家,原名_________,_______人。代表作有《 》、《 》、《 》等。 二、拓展延伸
1.上网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
2.学完本文,你觉得鲁迅先生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学习的? 三、会考对接
鲁迅先生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这句趣话妙在哪里呢?文中记述了好些鲁迅所说的话。请再选择一例,谈谈其中的妙趣或隐含的道理。
4 孙权劝学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 )以军中多务( ) ..(2)但( )当涉猎 .
(3)见( )往事耳 .(4)自以为( )大有所益 ..(5)及( )鲁肃过寻阳 .(6)即更( )刮目相待 .
(7)蒙乃( )始就学 .(8)权谓( )吕蒙曰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1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 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孰若孤
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孙权劝学》选自《 》,《 》是 (朝代)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诗》《 》《 》《春秋》等书。 【文本精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怎样的心情?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4.“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提高训练】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12
相关推荐: